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一片伤心画不成

向来缘浅,奈何情深,一片伤心画不成

老成杂文2025-04-08 03:58:33
张爱玲后期的文字总算是洗净了铅华,她可以柔弱地,很淡然含蓄地去讲一个故事,但骨子里却还是习惯要把忧伤的影子随着文字的推移缓缓地笼罩下来,让所有的美丽都慢慢被折磨死去,并最终将一切幸福沉埋;而我们,在一
张爱玲后期的文字总算是洗净了铅华,她可以柔弱地,很淡然含蓄地去讲一个故事,但骨子里却还是习惯要把忧伤的影子随着文字的推移缓缓地笼罩下来,让所有的美丽都慢慢被折磨死去,并最终将一切幸福沉埋;而我们,在一片静谧里,也便随着文字一点一点把心凉了下去,一点一点把哀怨丝丝缕缕渗了进来,哽住冻住,然后,化不开了。
就是那样,生活的华丽被冷静地剥开,显露出最苍白最冷酷的内心……
比如,《半生缘》。
单纯的幸福从来不是张爱玲笔下该有的旋律,所以,起始那样浪漫唯美的爱情便让人心生惶然,那样极致的幸福,却有那样陈旧的背景,那样沉寂的文字描述……于是这惴惴不安终于成了现实,主人公千回百转,爱恨纠缠,命运捉弄,只缘得半生,然而,他们还得行尸走肉浑浑噩噩去走完另一个半生,然后在夜阑人静中一遍一遍回忆往昔,品尝无尽的追悔遗憾……
喜欢许鞍华给电影创设的氛围,工厂、小店、巴士、树林、小巷、旧楼,洋房、别墅……人物环境如此贴切。还有那总是阴阴的天,总是灰败的墙,总是永远无法高兴起来的颜色,总是一个转身一个镜头的摇移就改变了一切的背景创设,构筑的是总令人窒息的氛围。
于是这种窒息,成功地把这段感情扼杀窒息了。他们,到底还是指尖轻错,走得回不来,过去得找不回……
这样还是不够的,还是要让两人重逢的,还非得要让两人相对无言的,这才是张爱玲追求的华丽。
我不知道张爱玲用什么样的情状去写最后的相逢,那些文字,不施粉黛却总要让我看到遍体生寒浑身乏力欲哭无泪。
那么那么长的时间,曼桢心心念念有一日见了世钧,要把所有一切都告诉他,她无数次在梦里告诉他,无数次哭醒,无数次呜咽流泪。只是,曾以为多么的惊天动地,到了尽头竟只不过是淡淡然地平铺直叙,原来......原来......原来......
十四年的岁月,足够把所有的一切都熄灭消磨殆尽了。她,也不会再去说这十四年里,她是如何想着他,念着他,从来没变过……于是,每每听到那句“我们回不去了,再也回不到从前”,便要有一种冰凉到彻骨的悲伤从心的最底下慢悠悠地晃上了,慢悠悠地把整个人都冷得透彻了。
“我们回不去了”,曼桢说这话的时候,该是怎样的无奈和不甘,十四年前她给世钧写信:“我要你知道,无论是什么时候,无论是什么地方,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个人在等着你,总会有这么一个人的”……
永远!什么是永远啊?不过十四年,已经不回去了!曾经,永远是那样的简单;可是错过了,永远就成了一个梦,没有人停在原处一直等,即使他愿意,岁月也残酷地不给他等的机会。再如何地一往情深又怎样?扛不过命运的捉弄,他、她,终究缺了缘分。
胡雪杨在他的《半生缘》中,着力刻画曼桢被设陷后的无力挣扎,刻画了曼桢世均一窗之隔却不得以而隔世的无助,那些细节让观者无语落泪,而许鞍华则在曼桢脱困后,给她安排了一个电影院镜头,那里有一片笑声,她也笑,却笑出了满脸的泪,影院的灯一明一暗,那张泪光莹然的脸也便一明一暗,伤感凄凉。
可是,来不及了,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越发觉得爱情是一种理想化的东西,其实它却是最最不堪一击的东西。那么多人爱着一些人,可一起结婚生子的,又是另一些人。很多人说:“用半生的时间怀念一个人,如果不是自己状况太差,总是遇人不淑,显得前面的人太好,就是活得太寂寞了,无所事事,只好在回忆里过日子。”
可是我们躲不过自己的心,可是我们不想去贪恋假设的爱。错肩远去的往事再也不会回来,可那曾经看似淡然的一笔,是浓重的灰尘,落下来,笼住了我们原已经是暗淡惨淡的一生。
只有半生缘,却得偿一世的情,一世的忆……
许导把结末的画面切回到从前,黑黢黢的树林,微弱的手电筒光下,曼祯遗失的那只红手套,仿佛世均终于找回了十八年的光阴;而在胡导的片子里,人潮汹涌的路口,曼桢拉着儿子,世钧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距离越来越远,越来越远,终于彻底消散了……
必须承认,这都是很隽永的意味深长的结局,十四年的苦辣酸甜在这样的结局里就像渐深的夜露,慢慢苍凉了每个人的心底,电影的一个一个镜头,成功地把张爱玲那种淡淡的悲哀和忧伤的文字方式揉入了影片,我以为,这是怀旧最好的节奏。
但,我还是喜欢小说原来的名字,《十八春》,十八春,时光,不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