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如乐
当今,学琴的人不少,而很多人只是热爱琴的“形”,把琴看成一个艺术符号。而蕴藏在琴音里的“神”,却不能尽情渲染,这也是多数人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原因吧!你是一个喜欢琴的人,尽管不是大家,但从你孜孜以求的认
当今,学琴的人不少,而很多人只是热爱琴的“形”,把琴看成一个艺术符号。而蕴藏在琴音里的“神”,却不能尽情渲染,这也是多数人不能达到一定高度的原因吧!你是一个喜欢琴的人,尽管不是大家,但从你孜孜以求的认真中,我知道,你要从生活的乐章里寻觅琴的“神”韵、寻觅知音。
“知音是什么?”你回眸一笑,问道。
“知音者,知曲意也,当然后来就是指相知的人。《三国志》中记载,东吴名将周瑜精通音律,据说如果有歌女弹错了曲调,他就能发现并转头看看她,故有“周郎顾,曲有误”的说法。我自然比不得风流倜傥的周郎,但我的确喜欢你时而轻快,时而凝重,时而清脆,时而深沉的曲调,听着听着,惬意如潮水般一齐涌上心头。”
你看我一眼,又进入琴声里。夜很深,很静,仿佛整个世界都已经不在,只剩下你手指在键盘上跳动的独语。当所有的琴音收束于一个指势,你收起弦琴站起,“一曲肝肠断,似问知音何处有?”我无语以对。
短暂冷场之后,你笑问我:“你喜欢三国故事的,今天我考考你,诸葛退仲达时,当时弹奏的曲目叫什么?”
我十分的惊讶,这个问题真地没有上心过,只好仔细的回味:公元228年4月,诸葛亮伐魏,马谡大意失街亭,诸葛亮分派5000兵马搬运粮草准备撤回汉中。然而司马懿15万大军兵临城下,城中仅残兵3000,战不能胜,退亦不能。诸葛亮做好安排后:乃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司马懿前军哨到城下,见如此模样,皆不敢进,急报与司马懿。当司马懿兵至西城城门之下,诸葛亮正坐在城头弹琴,司马懿却按兵不动。
不过司马昭并不这么看,他认为诸葛亮山穷水尽了,弄出这模样来糊弄人;再说诸葛亮的琴声细听起来还夹着些许慌乱,冲进去活捉诸葛亮就是了。司马昭的看法是有根据的,《吕氏春秋》里说得很清楚:“盛衰、贤不肖、君子小人皆形于乐,不可隐匿。故曰:乐之为观也,深矣。”就是说,音乐会传递人内心的真实状态,在音乐面前,不管好人、坏人,聪明人、愚笨人都掩饰不了内心的喜怒哀乐,只不过有些人听得出有些人听不出罢了。诸葛亮是人不是神,他以两千五百个老弱残兵和一座空城与司马懿的十五万大兵博弈,心中焉能不慌。好在他算准这司马昭虽然厉害,却没有号令三军的权力。
“弹《十面埋伏》给司马懿听。因为司马懿被贬后已无出头之日,因蜀伐魏,曹真败退,才把启用他对付诸葛亮。司马懿自知根基未稳,若把诸葛亮除掉,那么他对曹魏来说就没有了利用的价值,用不了多久,他就会重新被贬。不如留着诸葛亮,曹魏也不得不倚仗他的能力来对付诸葛亮,趁曹魏暂时不能贬他这个机会,他便可在打好根基,东山再起。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聪明人,通过一曲《十面埋伏》,告诉司马懿,我这里早有埋伏,让司马懿退兵有借口。”
“有一定的道理,但照你这么看,不一定就是《十面埋伏》,弹奏什么曲目都是一样的结果。不过,有一点我得提醒你:诸葛亮不仅仅是蜀国的军师,更是一个修道之人。琴对于修道的人来讲,决不是消遣的玩意儿,古人弹琴乃为修心,弹琴时,无曲无谱,不弹任何已有的曲子,随性而为,到一定的境界时,就是心和琴音合一了。如果被另外一个人听出来,那就是知音了,知音难求,两个人如此相知,所以弹奏的是《高山流水》更为合理些。”
“按照《三国演义》书里写的,司马懿看到了诸葛亮在城上弹琴,他知道诸葛亮一生不用险招,他判定诸葛亮这样做是在诱他上钩,所以他才吓跑的,但是真正的三国历史中是没有发生过空城计的,这只是罗贯中杜撰的故事。”
“我们这里不是讨论史实的,而是说诸葛亮当时弹奏的曲目是什么?你不要跑题了。”
“是啊,唐人孟浩然有诗‘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抗金名将岳飞曾说过‘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鲁迅先生为瞿秋白写下长幅:‘人生得一知已已足矣!当以斯室而同怀。’总而言之都是知音难觅。诸葛亮分析形势,很明显‘只能智取,不能力敌。’他断定司马懿不会冲进城里的,因为这样做,对他也没有多大的好处。司马懿自然也是了解诸葛亮的,‘每自比管仲、乐毅’的诸葛亮,琴功自然十分了得。于是乎,在欣赏诸葛亮的曲调后,顺水推舟撤军,从这一点来说,司马懿既是诸葛亮的对手,也应该是诸葛亮的知音。你的分析更有道理的。”
“那么,你又能从我的琴声中悟出什么呢?”
“人生如乐,我能从你的琴声中,享受音乐带来的美丽心境,感受音乐如梦似幻,如缕如丝的魅力。”
你恬淡一笑:“以后有机会,我天天为你抚琴,就弹奏歌手费翔的《读你》。”
看着你会意的笑容,音乐已开始在我的世界里弥漫:“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唔,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