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罂粟花的女人
他爱她,可是她似乎并不爱他,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命么?这便是我要讲述的故事。在此之前,请你给你点一根烟,半躺在斜椅上,然后才在那个有着慵懒阳光的午后半眯着眼听我说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时候我也点着烟,和你一样
他爱她,可是她似乎并不爱他,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命么?这便是我要讲述的故事。
在此之前,请你给你点一根烟,半躺在斜椅上,然后才在那个有着慵懒阳光的午后半眯着眼听我说这个故事。因为这个时候我也点着烟,和你一样像一只猫那样半闭着眼。
故事发生的具体年代和地点已经记不清了,可能是宋朝的江南,也可能是三十年代的旧上海。不过时间地点怎样都没有关系,我们只要知道有这么一个故事,同时有那么一两个人物出现在这个陈旧的故事中就足够了。
如果故事发生在宋朝的江南,那么故事的男主人公就是一个叫张生的秀才,但是你非要叫他作李生或者王秀才这也没有关系,因为我只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住在宋朝江南小城的一条沿河的小街上,但他一定得是个秀才,如果不这样后面的故事就无法继续了。秀才张生当然长得眉清目秀气度不凡,大概是沾上了江南小镇独特的风景秀丽才有那么一副吸引女孩子的容貌。他住在城南沿河的那条街上,年复一年的面对着青苔古墙涓涓流水摇头晃脑的朗诵他的诸子百家,这让他看上去有着书生特有的傻气。说他住在沿河的小街当然也是必然的,因为即将提到的女主人公是一个纺丝人家的女儿,纺丝人家搬到沿河小街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不仅因为那样便于浣洗,而且因为那里有着自大宋开朝以来就存在的书堂,纺丝主人小时候大概从祖母那里听说过孟母的故事,所以他来到这个小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听本地有没有书堂,然后效仿孟母举家搬迁于此,实际上是否如此我们也并不知道,但是后来发生的事情是他始料未及的。
另一位主人公的名字叫卓婉儿。很多年以后她给自己改作了卓婉君。故事开始的时候我们可以叫她小婉,她当然就是纺丝人的独生女儿。小婉随她父亲搬到清河城那一年十八岁。这是一个让人心动的年龄,可是小婉却还没有嫁人,也没有与人订立婚约的举动,这在那个朝代看来是不可思议的。到了这个年龄,如果不是大户人家或者官宦世家的千金小姐,那么很少有女子到了十八岁还没有婆家的例外,更何况我们的小婉也是典型的江南小家碧玉型的女子,温柔美丽而且聪明能干。所以由此我们可以猜测到纺丝人和他的女儿搬迁到清河城相依为命的原因,之一大概便是躲避家乡地主的逼婚,因为沿河街街坊看到二人驾着驴车到来的时候随身并没带多少行李,只有一口长长的大大的箱子,二人眼神略显逃亡之后的惊惧和疲惫,当然原因也可能是其他,可是这并不重要,不管纺丝人家为什么要在这里住下都不是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我们只知道在那个草长莺飞万物逢春的季节,纺丝人带着他唯一的女儿千里迢迢来到清河城,然后选择了靠近书堂的那条沿河小街安顿了下来,并且他们的隔壁住着整日以读书为生的秀才张生。而那一年,秀才张生的年龄是二十。这些已经足够了。
于是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故事的地点是宋朝的江南。
秀才张生一个人住在清河城那条沿河小街的宅子里。他的祖上都曾是惠普一方的名医,由此在清河城中名医世家也算是家境颇丰,并且名望甚高,好歹也算荣华富贵。继承了祖业的张老先生有一段时间很希望张生也能够继承祖传的基业,延续医术给张家带来的锦衣玉食。然而我们的主人公张生从小对学医并无多大兴趣,却是耳濡目染的迷上了读书,对于医学,他只喜欢看那些医书却并不喜欢医术,也并没有做医生的愿望。这在张老先生看来是不可接受的,因为放弃祖业就意味着离经叛道,而张太太嫁夫从夫的也反对张生,因此张生与家人从小就有了隔阂,并且背上了不肖子的骂名。然而倔强固执的张生终于在他十岁那年摆脱了家人的阻挠,得以全心全意攻读百家。那一年清河城爆发了可怕的瘟疫,那时爆发瘟疫也是常有的事情,城里一半的人不幸染上了这种瘟疫,作为医者的张先生医好了大部分人,没想到最后自己却被瘟疫袭击,最终传染全家,张家只有十岁的张生幸免于难,那个时候,张生正躲在清河书堂埋头苦读。对张老先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结果,不过这大概是命运所致,谁都没有办法,而所谓医者殁于医,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此后张生变卖了祖传的医馆和多余的房产维持学业,幸好张家家底颇丰,张生得以继续他的书生好梦。然而这些都是十年前的往事了,如果不是经历过那场瘟疫的人,谁也不会知道那些痛苦的往事。
秀才张生现在以教书为业,每天的辰时他都会准时地出现在书堂的教师休息室里,他在那里温习巳时的教授内容。清河书堂离张生的空宅大概只有半里路之遥,据说这书堂是由大宋开朝时期,由当地豪绅凑钱在官府的支持下开办起来并且延续至今,现在有初级和高级两个级别的教授阶段,每个级别各位两年的学制。张生主要负责初级的教授工作,主要是给学生们讲解《诗经》和《论语》。这些工作在张生看来简直有些简单的过分了,因为分给他的工作任务只是单纯讲解简单的两本书的书本知识而不涉及学生以及书堂其他事务。
书堂的主管人是一个年过六旬姓江的老秀才,人人都叫他江老先生。因为早年曾数次参加大宋的科举考试在当地有了一定的名望,为人正直且到老也不谙世事,在常人眼里近乎古板,这也是江老先生直到老也没能获取功名的原因,所以官府才放心的将主管职务交给他。这位江老先生早年也曾是张生的老师,当年张生不顾老爹反对决然放弃家传医学而投入书生行列的时候,正是这位江老先生在背后默默地支持着他。现在,江老先生给他安排一个轻松的活他也不好抱怨什么。其实张生是知道江老先生的良苦用心的,因为在他的记忆中那位老先生曾经不止一次的询问过张生对于上京赶考这件事的看法。这位老先生因为自己曾经的早年不得志,所以把希望寄予了自己的学生,试图在后辈身上延续自己未实现的理想。在他看来,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可怕的,就如同草原上的马没有理想就永远只能够在草原上疯跑,永远不会有所作为。当然,这位老先生自己不知道草原是什么样子的。他唯一的心愿是张生能够继承他未竟的事业,高举他放下的科举大旗继续前进。这也成为他有意把轻松的教学任务安排给张生的原因,他希望张生有自己的时间准备科举考试。学而优则仕,那可是读书人一辈子的大事。
可是张生却不这样认为,他到底在想什么呢。除了他自己没有人知道。
在少时那场为自己全家举行的法事上,张生熟识了一位青衣老道。或许是老道对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