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的轻重缓急

文字的轻重缓急

遗袿杂文2025-05-27 22:39:28
前些时候,德国的一位汉学家,严厉批评中国的当代文学为“垃圾”,竟然获得众多国人的认同,而没有多少“严重抗议”、“愤慨反击”之类,显得颇为不可思议。也许,的确到了该深刻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时候了!砌字成文
前些时候,德国的一位汉学家,严厉批评中国的当代文学为“垃圾”,竟然获得众多国人的认同,而没有多少“严重抗议”、“愤慨反击”之类,显得颇为不可思议。
也许,的确到了该深刻反思当代中国文学的时候了!
砌字成文在我们的国度一直是很讲究心态和章法的,前者如,“诗言志”,“文以载道”等;后者如“历代诗话”,诗词格律等。如今则似乎有所不然,这从网络文学可以看的很清楚。
网络的文字太多急就章,很少讲究布局,结构,谴词造句更是随便。大块文章大都是流水帐式的做文,粗鄙之态比比皆是,距离现代文学大家,如鲁迅之辈严谨的要求渐行渐远。对于文章,鲁迅曾经强调说,“写完以后,至少看两遍,极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如今还有人认同且如此认真的作文吗?有人必然会反问:难道还有这样认真的必要吗?
浓缩和稀释是关系到文章水准的大问题,如今我们是如何做的呢?鲁迅写小说时的原则是:将长篇压缩成中篇,中篇压缩成短篇,以期浓缩出精华。当今的小说家却相反,硬是将短篇拉成中篇,中篇注水成长篇——大约是急功近利的结果,为了多得稿费和版税罢。
社会的浮躁和唯利是图,更加深了文字的轻贱。
过去行文,人们推崇反复修改;“炼句未安姑弃置”(苏轼),“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如今可好,文不加点,一挥而就,不再过目,仿佛个个都是文字的超级大家一般。妙的是,你粗我错大家马虎——你马虎的写,我马虎的读,反正是快餐时代,大众文化,一次性消费,何必认真,吃力不讨好……如此长久下去,文字能不尽垃圾,文学能不大堪忧?
尤其可笑的是,当今社会的“文学社会活动家”们,动不动就企图和古人去比肩,不时搞什么“XX大古今最受欢迎作家”、“XX大古今最优秀文学家”、“XX家最受瞩目诗人”等,将当代的垃圾作品制造者和古代经过大浪淘沙留存下来的真正名家大师并列,仿佛这样就可以肯定当代文学“超千古风流”似的。不是么,最近就有一个所谓网友投票进行的这类活动,将韩寒这样的“八十年代后”的稚嫩作者,硬是将风头压过苏东坡了吗?开什么超级的垃圾玩笑!
此外,如今传媒业发达,新闻式文章必然太多。新闻报道有特殊的要求,具备一定的“公文”性质,以快捷便利为特色,却也容易具有八股意味。不幸的是,如今这样的文风颇为影响到了其它的文体。
文学创作的常识告诉我们,做文章快,则轻;慢,则重;急则浅;缓则深。急就章难免草率,大器(作)必然晚成。这就要求我们的当今写手,应当努力静下心来,稍稍远离些尘嚣,才能够有非垃圾的文学作品逐渐问世。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