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清明,为何让中外诗人向往?

“低碳”清明,为何让中外诗人向往?

王佐才杂文2025-05-24 20:28:16
与清明日益临近的节日氛围渐浓相比,近一段时间来有关“低碳”的氛围也日益浓厚。不但在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言语交谈中,多提及“低碳”这一时髦词,有关媒体更日日以专版形式对如何开展“低碳”生活进行讨论和交流
与清明日益临近的节日氛围渐浓相比,近一段时间来有关“低碳”的氛围也日益浓厚。不但在市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和言语交谈中,多提及“低碳”这一时髦词,有关媒体更日日以专版形式对如何开展“低碳”生活进行讨论和交流,这也正是“低碳”生活渐行渐近、走进百姓生活的一个标志。那么,当此清明节来临之际,在“低碳”理念日益深入人心的氛围影响之下,大家是否知道,无论是我们中国的诗人,还是外国的诗人,他们都曾有过过一个“低碳”清明节的倡议呢?
大家都知道,我国的清明节,其前一天或前两日一般为寒食节。由于寒食、清明两节相邻,人们往往把两个节日的活动合并一起举行。关于寒食,南朝人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述:“去冬节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造饧大麦粥。”意思是说,自冬至开始往后一百零五日那天,有暴风骤雨来临,叫做寒食。在寒食期间,家家熄火冷灶三天,不吃热食,以寒食节前几天自制的麦芽糖和冷粥充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低碳生活。
相传,寒食节过低碳生活起源于春秋时期晋国的介之推。《东周列志》说,当时晋国公子重耳在外流亡十多年,臣子介之推一直护驾左右。重耳长期吃不到肉食,介之推便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肉来做成佳肴伺候重耳,典称“割股啖君”。介之推辅佐重耳归国即位后不慕富贵名利,与老母隐于绵山不肯领赏为官,重耳放火烧山意在逼他下山领赏出任,谁知介之推坚不出山,火中母子相抱死于枯柳之下。士兵寻得介之推遗骨归来,重耳见了,痛哭流泪,下诏令将介之推安葬在绵山下面,立祠庙祭祀,并改绵山为介山。焚林那天正是三月五日清明节,国人思慕介之推。介之推死于火,为悼念他,清明节期间都不生火做饭,自发吃冷食一个月,后改为吃冷食三天,历代相传成俗,称为“寒食禁火”。
有感于此,晚唐诗人胡曾在《绵上气节》一诗中写道:“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在唐代,寒食节禁火的日子,皇帝设宴也是冷饭冷菜,唐代张籍在《寒食日内宴》这首七言诗中就写道:“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千官尽醉犹教坐,百戏皆呈未敢休。”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环保意识的倡议,同时也不难看出,当时人们对寒食的重视程度是非同一般的。
而与晚唐诗人胡曾一样具有环保意识的,还有北宋诗人黄庭坚,他在《观化十五首》中写道:“一原风俗异衣裘,流落来从绵上州。未到清明先禁火,还依桑下系千秋。”意思是说,清明时节诗人流落外乡,因思乡心切,遂想起了故乡清明节的两个风俗:禁火和荡秋千(古称千秋,后为避忌讳,改为秋千)。从黄庭坚的这首七言诗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当时在清明节是禁火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重视环保,提倡过一种低碳生活。
当然,还有一首“低碳”清明诗,即唐代诗人杜牧的七言诗《清明》,由于广为流传的原因,想必大家都会比较熟悉,诗云:“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到了清代,一向主张简约的纪晓岚,就把杜牧这首七言诗中的每行各去掉两个字,这样这首诗就变成了“低碳”五言诗:“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后来,又有人稍为改动句读,七言诗又变成了一首看似更“低碳”的小令:“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由上可见,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们就提倡“低碳”清明,向往“低碳”生活了。而生活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诗人庞德,对于“低碳”清明,在他的诗中就变得更加纯粹了:“在我的墓前,清明时节,少女们会撒下玫瑰花瓣……”
如果我们再往深处想想,既然中外诗人都如此提倡“低碳”清明,向往“低碳”生活,我们为什么就不能恢复祖先以禁火寒食的方式来过清明节的习俗呢?倘若真的能够这样推行,我们不知道每年能够节约多少能源?能够减少排放多少二氧化碳?能够避免多少起山林大火?像这样既古老又传统,既文明又环保,岂不两全齐美?较之始于2007年3月31日澳大利亚悉尼熄灯一小时并成为世界性环保活动的“地球一小时”,简直就是异趣同工,且提前了两千年都不止,何乐而不为呢?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