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雅的钢琴

优雅的钢琴

挠动散文2026-01-04 06:46:13
一最近,在长春市发现了一台很特殊的钢琴。经考证,这台钢琴有七十多年历史,是当年日本最著名的钢琴制造厂为关东军将军们专门特制的十五台钢琴之一。历经七十余年风雨,这台钢琴音质仍非常优美,可见制作精良。看到

最近,在长春市发现了一台很特殊的钢琴。经考证,这台钢琴有七十多年历史,是当年日本最著名的钢琴制造厂为关东军将军们专门特制的十五台钢琴之一。历经七十余年风雨,这台钢琴音质仍非常优美,可见制作精良。
看到这则信息,我的心里泛起波澜,日本关东军的将军们竟然也爱弹钢琴,竟然也爱优美、浪漫的音乐!真令人匪夷所思!
关东军乃日本军国主义最凶残,最狂暴的部队,有百万虎狼之兵。1928年,关东军制造皇姑屯事件,炸死中国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931年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全境。次年炮制伪满洲国,司令部迁至长春,司令兼任日本驻“满”大使和关东厅长官,掌握伪满军政大权。从此,关东军对中国东北实行殖民统治,残酷镇压中国抗日军民,疯狂掠夺粮食和矿产资源,把中国东北变成日本军国主义进一步侵略扩张的重要战略基地。之后关东军又参与太平洋战争,为日本实行“大东亚共荣圈”冲锋陷阵。日本关东军的将军们是丧心病狂的刽子手,双手沾满中国人民、世界人民的鲜血。
可这些刽子手们却专门订制优质钢琴,用血手滑过洁白光润的琴键。这是怎样的一些人呢?是怎样的人格呢?一手挥舞锋利的军刀屠杀,一手弹奏高雅的古典乐曲。我想起了日本的一种玩偶,一面是慈眉善目的笑脸,一面是凶神恶煞的狰狞。关东军的将军们就是这样人兽合一吧,就是这样严重的人格分裂吧?
可又是什么使这些有高雅爱好的将军们发生了严重的人格分裂,使他们泯灭人性向兽性转化?
人类几十万年的进化、进步都是为了努力使人摆脱兽性,向高雅、高尚迈进,可反向的转变又不时出现,导致战争和血腥屠杀。
找出导致人格严重分裂的原因是一个重大课题。
找出防止人性向兽性反向转化的方法也是重大课题。
人类还要继续努力啊!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拍摄了一部著名电影《钢琴家》。这部描写二战时一位波兰犹太钢琴家经历的电影风靡世界,被法国、英国电影协会评为“年度最佳影片”,又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剧本改编等三个重要奖项,被誉为“一部史诗般的杰作!”
《钢琴家》并不是虚构作品,它是根据波兰钢琴家斯兹皮尔曼的真实经历编导。斯兹皮尔曼是波兰国家电台音乐部首席钢琴家,在二战前的华沙已相当有名气。德国纳粹占领波兰后,斯兹皮尔曼一家因是犹太人遭到残酷迫害,家人被杀害,钢琴家被强迫在隔离区做苦工。那双弹奏优美钢琴曲的纤细的手,要去挖土、砌墙,做杂役。当50万隔离区里的犹太人被一批批拉去奥斯维辛集中营,最后只剩6万人时,斯兹皮尔曼被波兰地下反抗组织营救出来,躲藏到一个公寓里。这个空荡的房间里竟有一架钢琴,已在隔离区里渡过三年,再次见到钢琴的钢琴家欣喜若狂,但他不敢弹奏,怕有人发现他藏在这里。坐在钢琴前,他遏住自己的欲望,只是默忆乐谱,做模拟演奏,让起伏的双手,在键盘上空挥出无声的音符,飞翔在想象的自由世界……。在做苦工的时刻,在废墟搜寻食物的日子里,钢琴家从没忘记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的双手。正是这种有一天还要弹琴的信念,使他坚强地活下去。在朋友无法送来食物的日子里,他曾靠一条面包,维持了整整10天的生命。后来他躲到残墙断瓦、四处浓烟、几近空城的一个楼区。从残存的碗柜中,他寻找任何可充饥的东西,曾靠用过的浴池水维系生命。
1944年底的一天,钢琴家正在全神贯注地试图打开一个发现的罐头,忽然听到声响,一转身,一个德国军官站在面前。他顿时觉得一切全完了。在追问下,他承认是犹太人,是个钢琴家。这个德国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有钢琴的半倒塌公寓里,让他弹一段。他用那双被战争摧残得已僵硬的手,再次流畅地奏出肖邦的小夜曲。令他惊讶的是,那个德国军官既没枪毙他,也没带走他,反而帮他在一个阁楼中找到更安全的藏身处,并几次给他送来食物和衣物。钢琴家几乎无法相信这个军官的善意,问他是不是德国人,他回答,“是。我为发生的这一切感到耻辱。”他还鼓励钢琴家“要坚持住”。在经历了将近六年、九死一生的磨难之后,最后由于这位德国军官的帮助,钢琴家得以幸存。但这位德国军官却在战争结束后被关进苏联集中营受折磨而死。
看完这部影片,我眼中闪现着钢琴家那柔弱纤长的手指,闪现着那黑亮的钢琴,耳边回响着那双手在那架钢琴弹奏出的动人乐曲。人类发明了钢琴,创造了音乐,却又要去毁灭它们,令人心悸,令人心痛。但最终音符取代了子弹,文明战胜了邪恶。这又是令人欣慰的。
我为钢琴家久经磨难生死关头仍不忘追求音乐而感动,也为德国军官冒着生命危险拯救音乐家拯救音乐而感动。人性真善美的光辉在黑暗凄冷中仍不屈的闪烁,这是人类的希望。
震撼感动之余人们也会思考:如何使优美的音乐不再为呼啸的子弹中断,如何使杰出的钢琴家不再面临非人的折磨、死亡的威胁……

简?坎皮恩导演了又一部与钢琴有关的电影《钢琴课》,同样引起轰动,获得多项大奖。
苏格兰哑女艾达遵从父亲的安排,带着九岁女儿弗洛拉嫁给远在新西兰的一个她从未见过面的男人。
船把她们送上新西兰荒凉的海滩,她们只有简单的行李,却有一架黑沉沉的巨大钢琴。丈夫斯图尔特带着一帮土著人来接艾达,因为道路艰难决定把钢琴留在海滩上。
艾达思念钢琴,丈夫却不理解,于是艾达请求邻居贝恩斯带她和女儿去海边看钢琴。他们来到海边,艾达急切地扑向钢琴弹起来,贝恩斯从这震撼人心的弹奏中了解了艾达的心,并迷恋上她。于是他主动提出以80亩地换取海滩上的钢琴、并提出要艾达给他上钢琴课,斯图尔特高兴答应了。为了弹琴,艾达每天去贝恩斯的小屋上钢琴课,可贝恩斯却不练钢琴,只是痴迷地望着她,对于他来说,上钢琴课是一种很美的享受。
贝恩斯知道艾达极想重新拥有自己的钢琴,于是提出:如果她同意,一次亲密交往换一个琴键。艾达同意了。
在交往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感情与日俱增,不料他们在一次性爱时被不谙世事的弗洛拉发现了,她把这件事告诉了斯图尔特。斯图尔特生气地软禁了艾达。在发现艾达与贝恩斯继续来往后,斯图尔特暴怒了,砍掉了艾达的一个手指。然而,艾达并不屈服。斯图尔特终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