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耀诗坛的一束月光

照耀诗坛的一束月光

疆地杂文2025-07-04 09:49:02
李见心女士带着她的第一部诗集《初吻献给谁》步入诗坛。如果说正是这部诗集开始显示李见心作为一个诗人在诗学艺术方面的基本特质,那么她的第二部诗集《比火焰更高》的那片火焰就已炫耀中国诗坛,同时也照亮了李见心
李见心女士带着她的第一部诗集《初吻献给谁》步入诗坛。如果说正是这部诗集开始显示李见心作为一个诗人在诗学艺术方面的基本特质,那么她的第二部诗集《比火焰更高》的那片火焰就已炫耀中国诗坛,同时也照亮了李见心这个名字。新近出版的《李见心诗集》作为诗探索系列丛书之一和李见心第三部诗集,比较集中地指证了李见心女士近年来的诗学追求和探索。在这里,与其说诗人已经建立了新的艺术标高,不如说诗人通过对固有创作个性的捍卫,提升和拓展,正在抵达一个可期的新的艺术高度。《李见心诗集》显然是一片《比火焰更高》的火焰,它正燃放和推动在一个山坡上,已然照见自身的和逐渐逼近的那座山顶的轮廓。如果说任何一部作品都是作为作家的创作过程和艺术界碑而存在的话,那么诗人李见心的几部相互印证的诗集始终指向一个上翘的向度和高度,它们显然和必然地勾划出了李见心女士诗歌创作的精神品格和艺术水准。
第一部分:把捉生命的纯粹情感和神圣体验:精神立场和道德原则
也许我们讨论一个诗人的诗歌品质,应该把他或她置放在一个总体背景下来进行。这样,他们的诗歌特征和价值才能突显出来。那么,我们或者说李见心一直应对着一个怎样的社会事实和诗歌背景呢?简而言之,随着市场经济和工业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城市崛起,钢铁和速度,功利和竞争,把我们不可避免地带到了一种物化状态,导致物欲膨胀,世风污染,人们的价值观念倾斜,精神底线下降。这个可怕的状态严重挤压着现代人的灵魂和思维,摧残着我们的人性和良知,把包括人文和诗歌精神在内的所有美好事物都无情地推到了一边。反映在诗坛上,首先是后现代的艺术实验:反理性,反崇高,反意义,反深度;然后是世俗写作,官能写作,裸体写作,口水写作等等。一段时间,这样的潮流几乎席卷中国诗坛,带来了相当的混乱和污染。正是在这样一种诗歌精神严重颓废和失落的背景下,李见心女士始终十分固执几乎是偏执地坚守和捍卫着她的诗歌理想和诗歌原则。这种难能可贵的对峙和把守,无疑为她的诗歌创作和诗歌品质建立了特殊的价值和尊严!
一、经典体验。诗歌的本质在于抒情,在于抒写高端的生存体悟和在世经验。换句话说:诗歌作为非日记样式的文学创作,必须通过个别的生命情感和生存体验表达普遍和一般。这就要求诗歌进行艺术概括从而提取经典情感。文学理论和实践一再表明:经典的诗歌创作的过程从来就是一个情感和体验典型化的过程,是以“充分真实”为前提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恩格斯语)。假如说这是对一个优秀诗人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最巨大的考验的话,李见心女士的诗歌创作,通过自觉地遵循这样的艺术规则,卓有成效地提炼和打造了多方面的经典体验和情感,出色地完成了她作为一个优秀诗人的艺术概括。《栗色小鸟》、《白雪从天而降》、《圣?艾克须佩里(小王子)》、《元叙述》、《我的心总在冷眼旁观》、《怀旧?三十九》、《关于母亲》、《见心之冬》等诗,都是通过真切,深入和复调的抒写,通过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覆盖,表达了人生多方面的经典体验和典型情感。
也许分析一种情感和体验,爱情诗最具先天的实证功能。诗人描写了这样一次爱情:爱情发生之前“我与欲望之间/隔着一列呼啸的火车/……隔着时间那么长的距离。”《我与欲望之间》。正是爱的遥远和无望有力地反证了爱的渴望和梦想。“让我做梦的人/我只能远远地看着你,恋着你/……我不仅梦见你/还梦见了麦田和麦田的颜色。”有梦无爱的人,必然以梦为爱,倍加珍惜:“我更怕我醒来,发现你本身就是一个梦。”《让我做梦的人》。或许诗人天生就是爱人!在这种心理基点上,对象出现,爱情《开始》,一种意外的美丽照得诗人头晕目眩。以致使她感到太美的事物相当接近于虚幻和失真:“原来生活还可以这么美这么好/美好得都不像真的!”于是,诗人《模拟爱情》,开始了所有爱情必然经历的试探程序:“亲爱的,既然世上没有真正的爱情/让我们模拟一段爱情,好吗?/……你假装爱我,爱我爱得病入膏肓/我也假装爱你,爱你爱得不能思想/你假装爱我,爱得死去/我也假装爱你,爱得活来,”这样的爱情谁还相信它是“模拟”和“假装”的?这是“它远比真正的爱情活得更长久”更真实的爱情!虽然真情总能迎接相应的真情《出场》,但是所有美好的事物总是一波三折好事多磨的,爱情更不例外。越是美好越提示某种担心和惧怕,也就越容易带来犹豫,误会和烦恼。这种爱情规则很快就被敏感的诗人体验,在《南方》里,诗人懊恼地写道:“湖水/下午一样平静/下午一样苍老//丝绸/女人一样光滑/女人一样多皱//当湖水掀起风/丝绸掀起女人/没有什么水值得哭泣/没有什么人值得记忆”。当然,爱情的阳光终究会澄清迷雾,照彻两个相互依恋的生命和灵魂,并使生命之花灿然开放!而爱情之所以美得迷人和震撼人心,就在于爱情首先包含着给予和牺牲,以至达成两个生命生死相连的崇高。这表现在当命运出现断层的时候,相爱的人会像瀑布撞击岩石一样“互相拥抱着互相呼唤着/跳下去/……你们的决心比石头还硬/勇气让悬崖颤抖/让死神望而怯步。”《瀑布》这种“比石头还硬”的抱死的决心,真像瀑布一样致命地猛烈地冲击着人们的灵魂!至此,与其说这是一次爱情的完成,不如说这是一个诗歌系统和一次情感体验的典型和完整。
从现实主义文学理论的角度看:典型化和类型化的区别就在于,典型化的抒写必须“保持一定的个性描写”(恩格斯语)。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必须“是一个‘这个’,而且应当如此。”李见心作为一个颇具艺术修养的诗人当然深明其理。所以她的抒写总是首先把握“充分的”和“独特的”“真实”。《关于母亲》表达的是丧母的悲哀。诗人似乎不如新近丧母的人那样痛苦,甚至对母亲的早逝带来的时间间隔效应感到“幸运”。全诗写得冷漠而平静。但仔细审视,这种近乎麻木的平静中包含着巨大的辛酸和悲哀:母亲的早逝和不“在场”,竟然造成了一种悲痛和丧逝的缺席!由此,对于丧母的悲痛变成了一种对于丧失怀念母亲的感情和能力的悲痛!而这,才是早年丧母的人更大更深的痛苦和悲哀!这才是几乎所有诗歌都没有表达过的体验,是极其“个别的”,因而才是“典型的”体验。仍以情诗为例。爱情来到诗人并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