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自己研读课文
学生不能心甘情愿地读书,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地认字念句子,目光从文章的标题扫射到文章的结尾,黑白光影从思维的内存里一晃而过,很快就定义为垃圾文件被清理了。至于硬盘,只是滋滋吱吱地响,没有刻录下什
学生不能心甘情愿地读书,或者只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式地认字念句子,目光从文章的标题扫射到文章的结尾,黑白光影从思维的内存里一晃而过,很快就定义为垃圾文件被清理了。至于硬盘,只是滋滋吱吱地响,没有刻录下什么。从小学到高中,十年了,单是教材上的课文也足以让一个学生的语文积淀蔚为大观了。可实际呢,高二了,高三了,不少学生读一篇浅易的文章还是结结巴巴,还是零零碎碎,还是恍恍惚惚。更多的学生写一篇短文还是词不达意,还是空假套幼(空话假话套话幼稚话),还是眼高手低。为什么呢?原因固然很多,但有一个原因却是极为关键,这就是十多年的课堂教学还是少慢差费。这么多年来,语文改革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众多的名家理念一种靓过一种,不同的操作规程一套神过一套,你方唱罢我登场。可实际中的语文教学还是涛声依旧,纵然有人在尝试着改变,但也因为势单力薄或是收效甚微而偃旗息鼓,最终还是半推半就地滑到老路上:课上满堂灌,老师说了算。课下习题蹿,学生忙且乱。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对高考有用,对人生有益?怎样才能让语文课在理科魔鬼训练与英语疯狂投入中不再喘气,不再惶惑,不再狼狈?这些终极而又现实的的问题着实让语文从教者忧心忡忡,苦苦寻觅。比较众多提法做法,窃以为,引导督导学生自己研读课文,或者说是“引诱”学生自己去饱览或一窥课文的美色,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方法。纵观此起彼伏五彩缤纷的教法学法,其目的都是在极力地将课堂的自主权还给学生,都在试图让学生的思维心灵真正地开放,实现内引外联温故纳新,在习得知识的同时,演练基本的能力,从而最终激活并优化规范思维,同时实现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养成与重塑。但是,这些曾经风光一时的教法学法程式,可能由于过于个性化而无法推而广之或者是多次使用师生也会厌倦等等原故最终平平淡淡了。语文教学还得回归到它的本色行当之中,还得逼出本学科的原汁原味来。那么,这本色行当原汁原味究竟是什么呢?就是多读多写,以写促读,自行研读。
我在教读《咬文嚼字》与《说“木叶”》时,没有如同往常一样按部就班,而是先让学生读课文。怎么读?先早自习朗读,后语文课堂上默读。学生读的时候教师要提醒督促他们随时动笔圈点勾画,即时点评,片语只言皆可。要努力促使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动笔读书,可以随时随地地将倏忽闪出的意念捕捉且固定,而在书写的同时,自已的思绪也会随之更明确更深入。最有意思的是,动笔读书,可以提醒自己集中心力,不容易流于非非之想或恹恹欲睡。进入一篇新课文时,不要明示或暗示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自行感悟自行发现。就如同进入一个从未到过的园子,让游人自己四处观赏,走走停停。如果在进园子前就告之其这个园子风景佳绝处,他就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其它景点,不由自主地直奔别人推介的地方。这样,他也许就极可能跟与他最投缘的情境失之交臂,要知道,在每个人心中风景是不一样的。语文学习,最好先是由学生作一散客。
当学生自由阅读之后,我就要求学生先将两篇文艺评论中的观点句全部找出来,确定中心论点与分论点,并尝试着思考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初我以为,一定有学生读不进从而读不出,可后来的提问真的让我喜出望外,绝大部分同学能轻而易举地筛选并提炼出观点句!在提问学生时,要给他们时间,要提示,要鼓励,要赞赏,要相机补充,课堂上要尽可能让学生说出甚至要求他们写出尽可能多的感受与发现。学生自己说出的写出的,对他们自己是一种收获更是一种肯定,会增进自信。更重要的是,同学们精彩的发言对一些阅读蜻蜓点水或心猿意马者是一种刺激和压力,让这些人紧张,从而可能改弦易辙。语文课堂也要准备草稿本,也要提醒学生时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思考结果。用书面文字呈现自己的思维成果,虽然花点时间,但其精准度会大大提升。
要不要老师一言堂?要!当学生尽了最大努力后,老师可以披沙拣金,就有些问题做精细的解说。我们反对老师满堂灌,是因为老师侵占了学生思考的空间,剥夺了学生自行发现的快乐。但如果老师能在学生激烈思索出现迷惘渐生疲惫时,做一番画龙点睛拨云见日式地拓展与深入,那将是一种锦上添花。还记得大学课堂吗?有些教授的课,就是让学生魂不守舍,让学生沉醉其中不知下课了,不知吃饭了。教师要将自己研读的成果用得体的教学语言表现出来,以期与学生的发现相激相发,最后风生水起。
在上《装在套子里的人》时,我要求一个班在老师解读之前,径行写一篇读后感,另一个班则是在分析讲解之后再写。事实证明:先写的班,不少同学写出了颇有见地的内容,呈现了别具一格的思考历程,一点不亚于另一个班的佳作。
在教学中,我们总是受一种套子制约,那就是“教学要面对每一个学生”。这种提法当然是对的,每一个同学都有获得发展的权利。但这只是一种平等的可能,并不是现实的结果。所以,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因为极少数同学的不合作或开小差或表现不佳而耿耿于怀,而心情沮丧。我们要最大限度地确保绝大多数同学获得切实的机会得到真正的发展,不能因为等候极少数人而让更多的人作无用功,在已知的水平上无谓地打滚。这个世界本身是多样的,课堂也是,学生也是。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温总理四川灾区语录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