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竹八章之佛洞山中

孤竹八章之佛洞山中

做模样散文2025-03-22 10:44:18
天高云淡,水瘦山寒,我们驱车赶往佛洞山。早霜已经染红了林叶,这应该是佛洞山最美好的季节。佛洞山,是秀才们起的名字,实际上当地人称窟窿山。距滦县老城北仅4公里,紧傍滦河西岸,东临悬崖,下有急湍,虽不高峻
天高云淡,水瘦山寒,我们驱车赶往佛洞山。
早霜已经染红了林叶,这应该是佛洞山最美好的季节。
佛洞山,是秀才们起的名字,实际上当地人称窟窿山。距滦县老城北仅4公里,紧傍滦河西岸,东临悬崖,下有急湍,虽不高峻,但陡险至极,令人不敢近视。
据专家考证,佛洞山是一处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特征,山中到处都是大大小小的溶洞,洞洞相连又难以跟进,自成天下,各有格局,山腹几乎是空的。洞中石乳密布,或倒挂,或直立,或斜逸,或旁出,晶莹剔透,蔚成奇观。
在佛洞山,仅目前发现的洞口就有五、六处。除个别的洞口有人进去过、洞中的石钟乳被抢凿一空外,大部分溶洞还没人敢探险搜奇,洞内奇珍仍然保存完整。
我们赶来的时候,此一处彼一处的村民们正在开山炸石。等隆隆的炮声过去好久,我们才敢进山。经人指点,我们先来到山东侧半腰处,这里有一个高约丈余的洞口,远看黑乎乎若兽嘴常喷愁云惨雾,神秘莫测。人们早已司空见惯,但很少有人进去过,据说此洞阴气太重,近之则不祥。却不知里面竟然宽敞宏大,别有洞天,而且古人早已进行过大规模开凿修造并留下了珍贵的记载。
洞口处阴文凿就两行大字:“淮南王避难洞”,款落“太安五年”。太安五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文成帝鲜卑族拓拔睿的年号,距今已有1500多年。当时滦河流域水草丰茂,为北方各游牧民族经常列阵厮杀一决高下最后胜者为王的地方。淮南王一家成功地选取此洞避难,不但避开战火兵燹,据说夫人还在此洞生下一女,淮南王大悦。当时北魏崇佛尚教,淮南王认为,一家在此洞安然脱险并添丁进口,全赖我佛佑护之功,遂命人在洞口凿一释伽牟尼巨大坐像,慈眉善目,体态丰满,且呈前倾俯视之状,似在倾听人间冤诉,俯察世态炎凉,随时准备遍施无边佛法,福佑苍生。
洞外开阔处,曾经建寺院一座,供奉我佛,当为魏晋风格。现在,不但寺院难寻旧迹,佛身已失,连据传曾经有过的82座碑碣也踪影全无。只洞口石佛尚在,却已被人把佛头凿成两半。可见世风有异,人心不古。
我们在洞外空自叹息了一阵,打开射灯,迤逦进洞。骋目看处,俱为奇景。只见洞中两壁,长满了石笋、石花、石帘、石塔、石葡萄、石珍珠等,形状各异,若禽若兽,林林总总。有的象老人端坐,有的象孩童戏水,有的象仙猴望月,有的象龙蛇探爪,难以一一摹状。
前呼后拥,缓慢行进,在洞壁西侧,发现又有两个洞口,深不可测。我们弃之不进,往里直行,渐入佳境。灯光射处,只见前面豁然开朗,偌大一个石室,面积有一个足球场大小,壁立数丈,遍布石乳,滑润莹白,无非兽状人形,各有引人之处。稍进弯处,忽有一缕天光射入,照耀在平滑的石壁上,如一面偌大的水镜,令人叹为观止。原来,被称为“南天门”的洞口到了。
出了洞门向南,石壁如削,高数丈,石磴陡立而上,眼前横壁上刻有“白云梯”三个大字。顺白云梯向上攀登,就到了佛洞山顶。相传这里为清末永平才子蔡埏读书处。站在这里俯视滦河,山势就象一只怪兽在狂饮滥吸,上有风云之危,下有山水之险,令人足不敢前,目不敢视,担心被云气裹走,被鲛龙拿去,真可叫做惊心动魄。蔡埏在此读书,身临绝境,心无旁骛,禅神入定,物我两忘,常沐捭阖之氛,常纳氤氲之气,为日后高中榜首做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当地人常以蔡埏为荣,激励后人。
这只是由东而进的佛洞山。近年来,在山体的南北西各方都发现了新洞,而且洞体深邃阔大得多。我们勘察过的老洞现在各种石珍早已被洗劫一空,这些新洞还没被破坏。钟乳俱在,国宝尚存。
1993年,有一位少年放学后割草,突然发现西坡山脚有一个竖直的洞口,直径3米以上,差点没迈进去。俯身视之,深不见底;侧耳听之,风吼枭鸣;搬一大石块抛下,听不到落地之音,不由毛骨耸然,落荒而逃。后来有大胆之人随一百米长索系入洞中,索尽而人悬,只好作罢。
次年秋,村民在山上放炮采石,突然炸出一个洞口。进到里面,宽敞高大,崖壁光滑,石花无数,宛如大厅一般。由大厅向四外伸展多条隧洞,有的斜飞而上,状如瀑布;有的倾身而下,不知去处;有的逼仄难进,仅可容身;有的高不可寻,目力难逮;有的能容千人;有的仅容蛇虫。正是天工造化,神工鬼斧,非人力可济。
神奇的佛洞山吸引了各地文人墨客,珍美的佛洞山溶洞招来了不少才子佳人。因此这里留下了大量的诗文词赋。
同治年间原籍广西桂林的滦州推判候焕尧有诗写道:
层峦梵宇夕阳红,石径斜欹一线通。
古洞旧形镌佛像,名山位置识天工。
潜鱼不动寒山静,怪鸟惊啼碧嶂空。
兴尽不愁归路晚,星星渔火点波中。
我们的老乡、清代乐亭名士史梦兰游完佛洞山后赋诗一首:
石窟辟蜂房,大小各殊状,
飞轩乱树围,古刹危崖傍。
一径引修蛇,蜿延碧霄上。
少憩入洞府,伛偻不敢抗。
曲似蚁穿珠,诡如狐穴圹。
天光豁然开,腾身出狭巷。
更上白云梯,扶摇接蓬阆。
拱手谢山灵,奇观此云创!
佛洞山密布溶洞,山腹中空,水从山外来,不知向何去。历代旧志把佛洞山记为“空龙山”,也许佛洞山中真的隐藏着一条神秘的巨龙吧!
佛洞山虽离县城不远,但因南有横山相隔,东有滦水断路,北面是莽莽苍苍的燕山山脉,加上本山山势险峭,所以地虽不偏而人迹罕至。抗战时期,我迁滦卢北宁支队经常在这一带隐蔽活动,并伺机打击盘踞在老站、县城等据点的日伪敌特。我冀东军区一些高级干部也曾在佛洞山隐蔽工作过。1941年秋,冀东军区司令员李运昌一行数人在夜间穿越北宁铁路时,被日军发现。敌伪以一个大队的兵力紧追不舍,李运昌带队伍且战且退,撤到佛洞山一带,敌人渐近,前有滔滔滦河,后有大队追兵,已经无路可退。李运昌指挥身边人员正准备与敌人拼死一战,忽然出现一位白发老者说:“孩子们不可硬拼,仁义之师请随我来!”说着伸手一指,佛洞山的断壁危崖之上突然现出一条如绳小路,一直把李运昌等人引到淮南王避兵的洞中。日伪军追到山下,忽然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眼看无路可逃的八路忽然不知去向,只得龟缩而回。至今,这一带仍然留传着“仙人指路”的传说。在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