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行在“美”的幽径

穿行在“美”的幽径

水银浸散文2025-04-06 10:07:08
通幽的小径,历来令人向往。一石一木、一草一花,皆是穿梭其中的旅人吟咏的对象,不必刻意寻求,而“其义自现”。就像曾经于此间漫步过无数次的宗白华先生,无悲无喜、无欲无求。“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
通幽的小径,历来令人向往。一石一木、一草一花,皆是穿梭其中的旅人吟咏的对象,不必刻意寻求,而“其义自现”。就像曾经于此间漫步过无数次的宗白华先生,无悲无喜、无欲无求。“主观的生命情调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成就的灵境是构成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意境’”。而这美的“意境”却常常为世人所忽略,就像此诗中描绘的图境一样:
“侬家家住两湖东,十二珠帘夕照红。一日忽从江上望,始知家在画图中。”——《舟还长沙》
久居者往往认为理所当然而无法深切体会其美之为美,而某一契机,当“久居者”成为“闯入者”,他便会惊诧于这条他人苦苦追寻、甚至终其一生而不可得的“美”的幽径,竟然距离自己如此之近。
这一“契机”,或是二三友人曲水流觞,畅叙幽情;或是三五知己秉烛夜游,飞花醉月。“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出发点可能很简单,然收获却大大超出意料之外。“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仅“为欢”二字,便道破天机。而另一种,则是宇宙人生“沉思者”的启迪之语。
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为例,佛理、禅机,或通俗易懂、妇孺皆知;或晦涩艰深、不立文字。老子云:“玄之又玄,之妙之门。”而世人却不识,“一即是道,道即是一。”难怪,当后世诸多读者与大师兄、二师兄一齐嗔怪西方极乐净土也要“人事”之时,燃灯古佛只得慨叹,“东土众生愚迷,不识无字之经,却不枉费了圣僧这场跋涉。”
古往今来,禅机、佛理,数不胜数,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达摩祖师云:“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弘一法师云:“君子之交,其淡如水。执象而求,咫尺千里。问余何适,廓尔忘言。花枝春满,天心月圆。”而若要我言,金大侠在《倚天屠龙记》中的一句话甚合我意:“金盒夹层,灵膏久藏。珠花中空,内有妙方。二物早呈君之左右,何劳忧之深也?”
有时,这些智者,却不直言相告、千回百转。或许是深入浅出,微言大义;或许是“不可说,不可说,说即是错。”我曾经听到一个故事:
一个寂廖的秋日,空旷的荒野无边无际。黄昏时分,一位孤独的旅人赶着路。忽然,旅者发现昏暗的野道中,散落着一块块白白的东西,仔细一看,原来是人的“骸骨”。旅人惊诧之余,凝神静思。突然从前方传来骇人的咆哮声,一只斑斓猛虎随声而至。看到这只“老虎”,旅者顿时了然白骨的由来,于是,立刻向来时的路狂奔而去。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旅者显然是迷失了方向,竟跑到一处断崖绝壁的所在。此时,凶恶的猛虎尾随而至,旅人万般无奈,幸好发现断崖上有一颗“松树”,并且从树枝上垂下一条“藤蔓”。旅人毫不犹豫,马上抓着藤蔓垂下去,可谓九死一生。老虎眼看好不容易即将入口的食物,居然逃离,可以想象它是如何懊恼地在崖上狂吼着。“谢天谢地!幸亏有这藤蔓,终于救了我一命。”旅人暂时安下了心。但当他无意朝脚下一瞥之时,不禁“啊”了一声,原来脚下竟是波涛汹涌、底不可测的“深渊”。真是刚出虎穴,又入龙潭,在那滚滚的波涛之间还有三条“毒龙”,正张开大口等待着他的坠落。旅人不知不觉全身战栗起来。但更恐怖的是,赖以为生的藤蔓,在其根部不知何时出现了两只“老鼠”,一黑一白,正在交互啃咬着藤蔓。旅人拼命摇动藤蔓,想赶走老鼠,可是老鼠一点也没有逃开的样子。然而随着每次藤蔓的震动,便有液体从上面滴落下来,原来,这是树枝上蜂巢所滴下的“蜂蜜”。由于蜂蜜太甜了,旅者竟完全忘记自己正处于危险万分的境地,此心陶陶然地被蜂蜜所夺。
我听说的故事戛然而止,没有结尾。相信大家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理解的结局,而这个旅者的结局却大致可以预测,不同的只是方式而已。这则故事出自《佛说譬喻经》,既为“譬喻”,就让我们看看两千多年前,释尊究竟给我们打了多少比方。旅人:这旅人指我们自己。秋日的黄昏、无尽的荒野:譬喻我们孤寂的人生之旅。为何用“孤寂”二字,可能有人认为此生有父母、亲朋、爱人和子女为伴,并不孤独,然而,又有谁能真正伴你终老。即使是夫妻,终此一生也未必能解心头之事。人生的孤寂,根源就在这孤独的心灵之旅。
从我们出生,就注定成为一名人生之旅上行色匆匆的过客。既是旅者,便应知目的地。如若不知,便与这故事中愚痴的旅人无异。“未生之时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菩提·达摩,因为这两句偈语,毅然舍弃王位出家,终成中华初祖。“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而这两句偈语也同样值得我们思索。白骨:路边的白骨是指我们人生旅途中已故的亲人、朋友。
老虎:而饥饿的老虎所譬喻的,即“无常之虎”,也就是我们自己的死亡。松树:我们攀上崖顶的松树,指我们毕生追求的金钱、财产、名誉、地位等等。司马云:“人之熙熙皆为利来,人之攘攘皆为利往。”我们现在念念不忘的金银、财产、名誉、地位等,面对无常,无力回天,一物也带不走,佛教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藤蔓:藤蔓所譬喻的是“还不会!还不会!我还不会死”的那种自以为可依恃的寿命。
老鼠:交替啃咬着藤蔓的白、黑二鼠是指循环不休的白天和黑夜。深海:深海所譬喻的是佛教所谓的“地狱”。坠入此狱,必受“八万劫中大苦恼”,这一件遭遇便称为——“后生一大事”。经云:“一坠地狱八万劫,再得人身复几时。”又云,“一失人身,万劫难复。”毒龙:显现地狱之苦的是这三条毒龙,这三条毒龙指我们的贪欲、嗔怒、愚痴的可怕之心。一切恶因,无不出此三毒。蜂蜜:蜂蜜是指人的五欲:财欲、色欲、名欲、食欲、睡欲。一天之内,一生之中,我们所追求的无不在此之列。而若像愚痴的旅人一样被“蜂蜜”蒙蔽了头脑,岂不痛哉。
佛陀开示这段愚痴的旅人之相,便是众生的“人生之实相”。以旅人作喻,或许是佛祖认为的指明“美”之幽径的最佳方式之一。还没找到的朋友,不必伤悲!忧郁的日子总会过去;已经徜徉其中的朋友,亦不必欢喜,慢慢走,欣赏啊!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