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的瀼溪
水岸,泥土与水相偎,让人想起青翠的蒹葭,想起雪白的鸟羽,想起唱晚的渔舟。于是,临水而居,就成为一种幸运,甚至是一种幸福。瑞昌,就是这样一座幸运而幸福的城市。且不说长江之水在境北浪涌滔滔,赤湖之波在域内
水岸,泥土与水相偎,让人想起青翠的蒹葭,想起雪白的鸟羽,想起唱晚的渔舟。于是,临水而居,就成为一种幸运,甚至是一种幸福。瑞昌,就是这样一座幸运而幸福的城市。且不说长江之水在境北浪涌滔滔,赤湖之波在域内光闪粼粼,单是一泓流淌千年的瀼溪水,就足以让瑞昌占尽风流。瀼溪实为老长河,上游分别为南支横港河和北支乌石河,在满林头汇合后辗转往东,然后穿陇过畈,入湖出江。因为她的存在,城市得以映衬和润泽,人们也得到智慧和启迪。
一脉瀼溪水,千年不尽流。从现存的方志中,源溯不出它的由来,渺茫一如历史本身。但这实在很好,因为她给人们留下更多思考和想象的空间。
一
无水不潜龙。这是北宋大文豪苏轼在历游青山时,发出的一声感叹。
来到瑞昌前,苏轼暂栖于湖北黄州(今黄冈市)。期间,他多次浮舟来到长江之畔的赤壁观瞻、凭吊,传世佳作前、后《赤壁赋》就诞生于此时。他再次浮舟长江,踏上瑞昌这片陌生而神奇的土地,尤其是站在巍峨的青山之上,回想来径曲幽,再看看眼前一练清亮河水在广阔的垄畈间宛转流淌,苏轼不由得诗兴大发,咏哦出这样的诗句:吴楚插高峰、羊肠曲径通。风光收半壁,无水不潜龙。
抑或是他想到程普了呢?当年三国名将程普驻兵瑞昌桂林桥(岗),此地正处东吴武汉和南京旧新两都之间,地属“吴头楚尾”,堪称“山津锁钥”。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前夕,程普在瀼溪之滨看到一群红色乌鸦朝东飞去,谓之祥兆,后来赤壁之战果然大捷。程普最终瘗埋于瀼溪侧畔,此地有清波粼粼、林木离离。莫非苏轼口中的“潜龙”就是指他?
又或是他想到了元结呢?唐朝大诗人元结为避安史之乱,于乾元元年(758)寓居瀼溪之滨,写下了著名的《瀼溪铭》。三年后,已离开瑞昌的元结再回瀼溪,这次写下《瀼乡吟》,其诗云:尤爱一溪水,而能存让名。在他看来,“瀼”音近“让”,有君子之道,可以寓志,亦可寓居。晚年,元结仍恋眷瀼溪,再回瑞昌升帐教学、悬壶济世,成就了瀼溪,也成就了自己。“尔来风流人,惟有漫郎叟(指元结)。”从苏轼写的诗句来看,其对元结遗世独立的精神是很钦慕的。
程普、元结、苏轼这三位历史文化名人,看尽祖国名山大川,却不约而同地钟情于清秀的瀼溪,难道仅仅是偶合么?
二
一湾流水绕城东。这是明代诗人曹特英在瑞昌县治附近看到的情景。千百年来,瑞昌县治所在地多次变迁,但几乎都是围绕一条瀼溪河的上下游而展开。看来,“流水绕城”的“绕”字,很能说明瀼溪与瑞昌城的亲密关系。
历史上,瀼溪水并不总是那么淑静。据清朝同治十年《瑞昌县志》记载,从明正统年间到清朝咸丰二年的400多年里,瀼溪先后经过8次治理,仍旧年年水漫县城。即便如此,城里人口始终在不断增加。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兴城”步伐加快,瀼溪之畔聚集了十余万城市人口。水对人来说,从未有像今天这样显得重要。为消弭水患,上世纪70年代初,瑞昌人就对瀼溪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治理。而今年,我市再次对瀼溪进行升级改造。这一次,不只是治理水患的需要,更是建设城市和惠泽百姓的多善之举。因为一河瀼溪水,正洗濯着一方即将脱壳而出的城南新区,孕育着一座更加欣欣向荣的年轻城市。
一个风轻云淡的日子,我独自来到瀼溪河畔。远山苍翠,近岸披霞,河水清澈,层林尽染,富有一种不可言状的美。伫立河堤之上,听着耳畔的风声,闻着风中的花香,心情翼然。我看见一只麻灰色的水鸟飞起,又落下,在平静宽阔的水面上觅食。而远处,一群白鹭忽地掠起,朝远远的白杨树林飞去。野花自在,野渡舟横。那种自然的美好,与平时城居的惬意相得益彰。
人和水之间,始终要找到一种制衡的力量,其路径不在于水,而关乎人。一条河,如能容纳一群人自在适意地生存,其意义便显现出来了。于是,我又想起了文章开头的那个词语:水岸。
由此看来,水岸生态城市是一种地域定位,更是一种文化召唤。如今,在城市的伸展运动中,瀼溪不经意间进城了,而与之相随的历史和文化也进入城中。瀼溪会将她的智慧分流给更多的瑞昌人。
三
智者乐水。水的灵动,能给人以思想和情感上的开启。这样的形态,其实很像文化自身的走向。
2009年,瑞昌“撤县建市”二十周年,首次提出建设文化大市。这是现实需要,也是历史呼唤,更是一种文化的必然选择。在这样宏大背景之下,我市文化事业发展欣欣向荣。多个文化团体或恢复、或组建,而今年问世的本土电影《今天我出警》,与青铜、剪纸、竹编与采茶戏一道,成为瑞昌文化“外交”的一张张亮丽名片。文学方面更是如此。一大批作者利用各种平台,创作和发表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其中《瑞昌报·瀼溪副刊》就是其中最好的一个平台。
据统计,近两年,《瀼溪副刊》共出版60余期,发表500多篇(首)文学作品,推介出近200位本土作者。这些作品中,有诗歌、散文、小说等等,其中尤以散文最具代表性,如杨世龙的文化散文系列,曹淑华的情感散文系列,熊安群的古镇散文系列,都有较高的艺术品位和欣赏价值,还有很多优秀作者也是如此。居于瀼溪之畔,我们会有意思地发现,他(她)们的文章中,或多或少都具有水的影子,或思想深邃如水,或情感透澈如水,或文字灵动如水。谁能说,这里面没有瀼溪的润泽和流注呢?因此集辑成册,遂命之为《瀼溪》。
逝者如斯。今天,开明开放、求实求新的瑞昌人,把从先民们在瀼溪上得到的宁静和智慧,转化为建设家园的强大动力。积跬步至千里,汇小流成江海。他们目光向前和向外,瞄准了瀼水之北那条伟大的河流,发出了“沿江大开发,城市大建设”的时代最强音,这是一种怎样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襟?这应是长居水岸的人们,对瀼溪的恩惠作出的最好回馈吧。
是可代序。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蜗居在家生命仍然遭受磨砺
下一篇:笑颜,于路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