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粗瓷碗
走在乌鲁木齐街道,常会看到推着板车卖木碗、木盘、木铲、木勺等木器的维族人,典雅古朴的木器让很多人爱不释手,所以购买木器的人也很多。这里的人们习惯用木碗、木勺吃饭,用木盆去盛东西,木碗盛水不裂,跌地不破
走在乌鲁木齐街道,常会看到推着板车卖木碗、木盘、木铲、木勺等木器的维族人,典雅古朴的木器让很多人爱不释手,所以购买木器的人也很多。这里的人们习惯用木碗、木勺吃饭,用木盆去盛东西,木碗盛水不裂,跌地不破,降温快,不烫手。
记得小时候,家乡孩子们吃饭也都用的是这种小木碗,人们亲切的称之为“衣饭碗”。何谓衣饭碗,以人的命理来论的话,意为人生衣禄不断。
木碗一般用柳木、核桃木雕琢而成,其色泽有红、褐、棕、黄之分,木碗是精致的工艺品,又是良好的实用品,质地结实,花纹细腻,散发着木腥味。木碗采用纯天然的木头做原料,也就没有毒副作用。木碗的规格有大中小之分,那时,产妇坐月子喝汤吃饭,也用的是木碗。
碗,盛饮食的器皿,碗口大而圆,制碗的材料各种各样,但以陶瓷的居多。那时,庄稼人吃饭用的碗大多是大瓷碗。瓷碗按质地来分有两种:一种是粗瓷的,一种是细瓷的。粗瓷的如蓝边碗,细瓷的如金边碗。按花纹来分常见的有芦花碗、莲花碗、玲珑碗、蓝边碗等。按大小来分有盛菜的、吃饭的大碗,也有吃饭的中碗和小碗。在当地,用来吃饭小碗又叫盅字,用它来喝酒的叫酒盅字,陶瓷的盅字也有粗瓷、细瓷之分。
至于乡里宴席十大堆碗中盛菜的的“四大六小”碗,这大碗则叫“簸碗”、“天碗”、“海碗”,小碗如同吃饭的碗一般。在老沔阳请客,这四大碗多是用来盛“三蒸”的:蒸肉、蒸鱼、蒸茼蒿蒸菜或藕蒸菜,再就是一碗肉丸子。过客讲礼性,多是用盅字盛饭,用大碗盛饭放在桌子上,客人“裁”(添加)的吃,也用盅字喝酒,一方摆一个酒盅字。
粗瓷碗用陶土烧制,虽说上过釉,但釉刷的很不均匀,刷多的地方起有疙瘩。粗瓷碗表面有裂纹,碗口也不圆滑,但比现在家庭常用的碗要大一号。那时候,到粗货铺去买碗,大多是买一“筒”(即十个)。解开捆绑粗碗的草绳,一个个地去挑,也很少能挑出几个像模像样的好碗来。
粗瓷碗,家家户户都有,村里人一日三餐一般用的都是粗瓷碗,价格便宜,用得划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地运来在当地卖的粗瓷碗规格尺寸大约为:碗口部直径16cm,底部直径7cm,高6cm。当时,市场上卖的粗瓷碗用作菜碗,显得偏小;用作饭碗,显得大些。碗的装饰纹样以青花波浪雨点纹居多,也有画二圈蓝线条的,即碗口的边纹。
老沔阳,小户人家嫁姑娘有用金边细瓷碗当陪嫁的习俗,即碟子、大碗、盅字,酒杯各一筒,也有汤勺、红筷子,木茶盘子等。碗底请锔匠师傅钳有字,以作记号。陪嫁的碗筷在平时是很少拿出来使用的,过年过节才用细瓷碗吃饭,隔壁三家请客,有几桌客就去借上几家的细瓷碗和盅子。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物资供应紧张,条件差的人家女儿出嫁也有用粗瓷碗来作陪嫁的。
“吃起来搬大碗”,“大饭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不高。大集体时我家穷,姊妹多,橱柜里粗瓷碗等不到年底就打破完了,母亲只好年年添置。人说“打破碗,时运转”,无意中打破碗是好事,可在我家它就不灵验了,全家人一年四季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稀粥灌大肚”,我捧着粗瓷碗,一喝就是几大碗。“南瓜粥是个祸,易得饱易得饿”,睡到半夜,肚子饿得咕咕叫,只好端起粗瓷碗去喝凉水。
想起来,那时喝稀粥的碗很容易刷,放在水里一涮,碗就干净了。
如今的社会生活的领域,“碗”成了一系列事物的喻体,也有把职业寓意“饭碗”。而自己是端了一生的粗瓷碗,也没有用过那让人羡慕的洋瓷碗,铁饭盒。
碗,温婉,柔婉,团团圆圆的碗。关于碗,有很多记忆,请客、过年都得先摆碗筷,多少人就摆多少碗。俗语“搬得住饭碗了”,是说孩子长大了。“家里添了一双碗筷”,娶媳妇新人进门,添儿孙人丁兴旺,这些都是喜事。
碗不能倒扣去放,那是喝药的碗。碗上横放筷子,那是给家神敬香时才有的。切不可以筷敲碗或把筷子插在盛有米饭的碗里,也不能留“碗底子”(剩饭),否则会被长辈训斥。旧碗不可随便扔掉,“碗”还寓意着“完”,旧碗扔了,也寓意你扔了就“完蛋”了。在民间,大凡遇到白事的时候有摔碗的风俗,不为别的,为讨个吉利。
粗瓷碗,就像一本书,读起来让人会头疼,也会引起人们的回忆!其实有的时候,回忆是一种苦涩的味道,更是那一段岁月的回眸。
粗瓷碗,可盛稠的,可盛稀的,也可以用它去舀水喝!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大跃进年代的记忆
下一篇:你是我无法触及的相思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