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用的”集结号

“没用的”集结号

抱残守缺杂文2026-01-04 23:53:02
因为《集结号》,所以才去翻出了原著《官司》。小说里面的“老谷”为了找团长要个说法,用去了一辈子的时间。营长说:老谷就是太认真。电影借用了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也同时加入了“战争大片”特有的商业元素。在网上
因为《集结号》,所以才去翻出了原著《官司》。
小说里面的“老谷”为了找团长要个说法,用去了一辈子的时间。营长说:老谷就是太认真。

电影借用了小说的人物和故事,也同时加入了“战争大片”特有的商业元素。在网上看了一些人发表的影评,大多是用这部片子去和美国的《拯救大兵瑞恩》还有韩国的《太极棋飘扬》相提并论,而结论当然是我们的不如人家的,中国的永远落后于外国的。可我认为,咱们不是导演,不是制作人,如何去提高影片的画面质量、制作效果不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作为观众,我们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观众,花钱买票然后坐在电影院里看故事的人。我通常只考虑一个问题,就是这个电影票钱花的到底值不值?

说实话,作为女生,我并不喜欢看战争片,战争场面离不开枪林弹雨、血肉横飞,这样的情节让我难以面对。所以这部《集结号》的前半部分,我是把脑袋埋在老公的怀里,用手死死抓住老公的衣服,咬着牙鼓励自己看过来的,不过其中一些太过震撼的场面,我还是不自觉地回避了,尽管如此,我依然觉得自己的承受能力已经发挥到了极致。

下面来说说这个故事。相信这个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影片,情节已经众所周知。在战争这个残酷的大背景下,团长不得不编织一个美丽的谎言,他告诉九连连长谷子地,只要听到集结号声,就可以撤退,但事实上,从谷子地接受这个任务的那一刻,九连全连就已经被送进了屠宰场。战士们前赴后继,他们面对人数高于自己几倍武器远远强于自己的敌人,不得不打,也不得不牺牲。影片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人性,没有人不惧怕死亡,没有人站在死亡跟前毫无恐惧,战士们也有自己的家人,也有自己的牵挂,影片里识字不多,文化不高的战士们渴望能够写一封家信。指导员王金存面对战争的残酷胆怯了,于是他因此受到了惩罚,因此认识了被关禁闭的谷子地,也因此来到了九连,加入了这场注定全军覆没的阻击战。他,一个文弱书生,却在战斗的最后关头拉响了手里的炸药包,是什么让他找到直面死亡的勇气?也许答案恰巧就是“死亡”。但尽管他们也曾恐惧,却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英雄。无数的战士们在枪林弹雨的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无论牺牲的还是活下来的,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

有笑话说看了《集结号》,认识到了“组织不可靠”。听了笑笑,心底却生出凄凉。咱们换个角度,假设交待任务的时候,团长实话实说,ok,我们大部队要撤退,为了争取时间,你们九连给我顶住,直到战死为止。那么打个问号吧,谷子地能不能拒绝接受这个注定死亡的任务?谷子地能不能在战斗的时刻,带着九连逃跑?能吗?我想,不能吧。所以,请大家理解那个团长的无奈吧,也许他实在不忍心让这些不得不去献身的战士们,从执行任务的一开始就做着死亡的噩梦吧。于是电影也给我们安排了一个更加凄凉的情节,那就是谷子地最终找到的也不过只是刘团长的一座坟墓,而刘团长本人也死于一场保卫战,一场注定了死亡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冲上去的保卫战。这样观众心里可能稍微平衡了些,生出类似恶有恶报的快感,谷子地也最终在墓前原谅了这个曾经把他送上死路的“凶手”。在知道了“集结号从来都没有响起”的真相以后,谷子地要做的也似乎只剩下为当年九连牺牲的兄弟们要回“烈士”的身份。因为“就算死了也不能白死”,明明是烈士怎么最后就变成了“失踪”呢?影片也交代了“烈士”与“失踪“两种性质的区别:烈士=700斤粮食/失踪=200斤粮食。多可笑的换算公式啊,原来这就是生命的价值,那么多的人光荣的倒下,最终也只是为家人换来最少200斤最多700斤的粮食。

于是谷子地执著的在煤堆上不停的挖,想要找到有可能被埋在煤堆下的九连47个兄弟的遗体来证明他们是烈士。工地上的工人们试图阻止他的这种“不理智”的行为,甚至说他是“疯子”。谷子地的内心,该是如何的孤独阿。。。影片最后字幕说谷子地71岁死于养老院,没有亲人,没有朋友,他有的只是他自己说的“一闭上眼睛就看见他47个兄弟一个个的倒下”。或许我们80后的年轻人,任凭怎么想象也不能理解曾经在战火纷飞中走过来的心境吧。

小说里面,老谷的这场官司最终没有打成。电影里面,九连的战士们最终被确认为“烈士”,也等来了迟来的集结号和英雄勋章。但是,他们毕竟死了,所有的一切不过是导演用来安慰屏幕前我们这些揪心的观众的,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希望,死了,一切也就不再重要了。集结号就算再响起百次千次,也是没用的。

将这一切都归罪于战争吧,这该死的战争,夺去了太多太多。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