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民间渔鼓调

仙桃民间渔鼓调

稻穗杂文2026-01-03 03:13:58
渔,本义为渔夫捕鱼。渔是渔歌象征,鼓是精神的象征,渔和鼓的结合,开辟了“渔鼓文化”之先河。渔夫为了赡养家庭,战风斗浪常年打渔,渔鼓是勇敢渔夫智慧和力量的表现。渔鼓是扎根于水乡广大渔民心中的曲艺之花。最
渔,本义为渔夫捕鱼。渔是渔歌象征,鼓是精神的象征,渔和鼓的结合,开辟了“渔鼓文化”之先河。渔夫为了赡养家庭,战风斗浪常年打渔,渔鼓是勇敢渔夫智慧和力量的表现。渔鼓是扎根于水乡广大渔民心中的曲艺之花。
最早的渔鼓是用鱼皮蒙面的,如用黑鱼皮、鱼鳔等做蒙子,所以叫做渔鼓。仙桃渔鼓是曲艺的一种,是道情的一个分支,故又称道情、道情渔鼓、筒子腔、南话筒。渔鼓演出乐器有渔鼓筒、简板(也叫云板)、小镲(又叫钹),另有二胡、四胡、大三弦等伴奏乐器。
渔鼓筒又称为道筒,传说是终南山道教文化的产物。民间故事“八仙”中,张果老执的神器是:渔鼓。能星相卦,灵验生命。曹国舅:玉板,或称拍板、阴阳板。仙板神鸣,万籁无声。渔鼓筒为曹国舅和张果老的化身。
渔鼓艺人们把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当做渔鼓始祖。据说倒骑毛驴的张果老,手上拿着渔鼓道具,他的伙伴曹国舅拿着当简板用的笏板(古代大臣朝见天子时的工具)。“骑着毛驴看唱本”,张果老击着渔鼓到处游走,劝说世人从善避恶;学仙的道士们依样画葫芦,于是就有了“道情”表演。故又称道情渔鼓。
“简板敲,渔鼓响,张果老骑在驴背上”。渔鼓的历史渊源出自张果老的兵器——渔鼓筒。“渔鼓生来两节竹”,用竹子为筒。据说起先的渔鼓筒是用木头雕制成鱼形,是汉钟离请鲁班用竹子做成渔鼓,后为了方便,也由一长节又变成了两短节竹筒。
渔鼓乐器大多都是由艺人们自己制作,规格不一,但大致上下:竹简整长约70-80厘米,直径6厘米左右。渔鼓筒的上下二节,俗称“两截头”,截头套有铜片。不演唱时渔鼓筒中间可以灵活断开,便于收拾携带。演唱时把二节套起,用一根绳索系上两头作背带,据传说这背带是王母娘娘的裙带,渔鼓艺人用背带把渔鼓筒斜挂在肩膀上。“两截头”也可以用来调节渔鼓筒音质的高低。打通竹节的渔鼓筒的下端蒙有猪心膜,用一个绑有布条的铁环箍紧,也有人说这铁箍又是王母娘娘的手镯。渔鼓筒内外都用车刀雕刻过,里面光滑;外面筒身涂有红黑色的漆或外敷黑布,缠有间隔着的防裂丝线,并雕刻有花纹。
猪心膜是附在猪心上的一层保护膜,取猪心膜时,把猪心放入清水中,不停地用手挤压,使污血排出后,就可以揭下猪心膜了。蒙在渔鼓筒上的猪心膜要经常喷少量的水,防止枯裂,影响发音。猪心膜蒙的渔鼓筒,拍起来声音清脆,不沉闷。
“云板一副八仙造,五湖四海天一摇”。曹国舅的玉板(阴阳板),也就是渔鼓中的简板。据传说,曹国舅手里的阴阳板一共有13块,这13块阴阳板在后来而拆散开送人了。其中两块给了铜匠打锣,两块给了船夫做舢板,两块给了开店的做门扇,最后两块就留在了说书人的手里,作为说书之用。于是“老规矩”中就有了:说书艺人住店、坐船不用给钱,其出处也就是这个缘由。也可以这样去讲,渔鼓艺人实际上是说书人的一个分支。
简板用檀木或红木制做,也可用竹篦替代。简板两块为一副,多为上下宽,中间窄,简板上钻有孔,用线连接成为一体。简板长约26厘米,中间宽约4.5厘米,头宽约5.9厘米,尾宽约5.1厘米,厚度在1.4厘米左右。简板涂上油漆或鸡蛋清,以增加美观和便于持奏。没有简板时,如唱莲花落的竹板也可以代替使用。
小镲(又称拨)是一种互击体鸣乐器,为铜制,两翩为一副。演奏时,双手各持一翩,互击而发音。渔鼓乐器中小镲:直径:20cm,碗径:5.8cm。小镲上面的圆孔穿有红绿缎条,用二无名指缠起缎条的根部后,张合双臂小镲互击,有用一翩小镲朝桌面击打的,也有用筷子敲打小镲的。小镲统一着整个渔鼓乐器的节拍,演唱艺人也跟着节拍走,有条不紊,有时也用碰铃(俗称牛铃)。
渔鼓起源于唐代,南宋时开始用渔鼓和简板为伴奏乐器,始称渔鼓。渔鼓不仅渊源久远,关于它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故事。
相传,“八仙”过海归来之时,忽见一条金色鳌鱼在海上兴风作浪,浪花溅湿了汉钟离的衣服。汉钟离心中非常恼怒,于是便拔剑斩了鳌鱼,并抽出鱼骨,蒙上鱼皮,制成了一种管状乐器,取名叫“渔鼓”。
渔鼓做成之后,正巧碰上王母娘娘开蟠桃会,“八仙”赶来为她祝寿。韩湘子吹玉萧,吕洞宾击云板(简板),汉钟离拍渔鼓……应节而歌。这九天仙乐飘向花果山,美猴王睁开火眼金睛一看,原来是众仙为王母庆寿。孙大圣见王母娘娘没有请他,便一个筋斗翻到寿堂之上,举起金箍棒就打,一棒正好打在了汉钟离的渔鼓之上,渔鼓被打了个粉碎。竹仙见状,便向汉钟离献上一根仙竹,说是可作渔鼓。于是请来人间名匠鲁班依样制作渔鼓。鲁班接到仙竹,将竹尖给姜太公作了钓鱼竿,竹蔸给和尚作了卦,取仙竹中间三尺九寸作了渔鼓。为了防止炸裂,王母娘娘将她的两个手镯箍在了渔鼓的两头,又用裙带系在渔鼓上作背带。从此,竹质渔鼓便取代了骨质渔鼓。
但这些只是故事而已。仙桃渔鼓表演形式一般分为堂唱和门头(口)唱两种。堂唱,就是被请去登堂入室地唱,红白喜事由主人来邀请;门头唱,就是不跨进主人的门槛,站在门口挨家挨户地唱,讨点米和钱。
过去农村的渔鼓演唱形式主要是门头唱和赶酒。遇上红白喜事渔鼓艺人去赶酒,一般会在台阶前放串小鞭炮,表示对主人的恭维。也要到支宾礼房、厨房大师傅那里去“报到”,一副笑脸,递上香烟,以示恭敬,求得关照。否则,管事的不予接待,打发二包喜烟后请走;厨房大师傅也不会安排渔鼓艺人就餐的酒菜;更不能到席间去在喝酒客人面前,放个盅子边唱边乞讨了。
报到后,渔鼓筒或渔鼓艺人随身带的布袋要挂在外面的棚里,表示已有渔鼓艺人在此堂唱(赶酒),其他的渔鼓艺人看后,向管事的要点打发便自觉地离开。有接连做几天好事的(如结婚),一渔鼓艺人只能在此呆一天,让别的渔鼓艺人再来,叫“吵一不吵二”,这是行规。
仙桃渔鼓表演姿式又分立唱与坐唱两种。坐唱一般是有了落脚点的(也叫落棚),如在庄户人家台阶上演唱,主人端出凳子,渔鼓艺人坐着演唱,听渔鼓的人也挨着渔鼓艺人围成一圈坐下,边听唱边帮腔。不管是立唱还是坐唱,都是由一名渔鼓演唱者左臂抱渔鼓筒斜于胸前,左手操一片小钹和简板,右手拇指和食指夹一根竹签,右手其余三指拍击渔鼓筒的同时,用竹签敲击小钹(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