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就业难:扩招之过?

大学就业难:扩招之过?

招拾杂文2025-12-17 09:05:23
又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时。年味未尽时,就已见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拥挤于各个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场。于主办方来说,场面越是火暴,他们越是兴奋;可于求职者而言,场面越是拥挤,就越显得他们的无奈。三四年前的
又是一个大学毕业生求职高峰时。
年味未尽时,就已见成千上万的应届毕业生拥挤于各个大大小小的招聘会场。
于主办方来说,场面越是火暴,他们越是兴奋;可于求职者而言,场面越是拥挤,就越显得他们的无奈。三四年前的寒窗苦读,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是何等的拥挤。本以为挤上了独木桥,上了大学,成了天之骄子,足可好好享受后顾无忧之安乐了。哪知三四年后的毕业去向,又一次把他们推上这何等拥挤的独木桥,只不过这独木桥换了名称罢了。
其实,应该无奈的还有我们的社会,我们的现行体制。
1999年的扩招,加宽了高考这座独木桥,让无数人圆了上大学的梦想。自此,人们纷纷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的大好前景。只是,三四年后的毕业出路,一年又一年地将人们的兴奋降低、降低、又降低。当人们不再对“毕业即失业”产生怀疑时,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却开始被人们列入怀疑的对象。类似于“高等教育过剩”的言论也开始在人们当中议论开来。
中国的高等教育真的过剩吗?其实不然。就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排名来看,我们的高等教育仍旧是属于落后的地位。中国的经济日益发展,需要有足够发展水平的高等教育与之匹配、为之促进。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状况而言,并非真的已达到过剩的地步。
现在的大学生满街都是!大学生街头当清洁工;大学生餐馆里当端菜员;月工资800元的工作被大学生争着抢着干;无底薪的业务员工作同样倍受青睐;如今的大学生工作收入还不如农民工;……
可如此真实的社会现象,又怎能不叫人们对我们的高等教育产生质疑呢?国家辛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没能走在中国经济发展最需要的站点上,十几年来所学的知识得不到应用与检验。
看似过剩的表象,其实却有多少值得我们思索的地方。中国的高等教育体制究竟怎么呢,问题出在哪里?大学扩招之过热与大学就业之艰难的现象,在日益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之谈料时,也在日渐受到当局的重视。政府已在思考,老百姓也在期盼。
大学扩招之过热与大学就业之艰难,这中间是否可以划为因果关系呢?其实,放宽思路去想,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不及世界很多发达和发展中国家,我们的大学扩招,看似让更多中国人上得了大学,而意在提高高等教育普及率,提高我们的高等教育水平。可是,我们忽视了我们的经济发展需要和经济发展水平这一外界硬件的作用。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需要我们如此疯狂地大学扩招吗?当我们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还无法达到大学扩招实行的充分必要条件时,扩招就会成了就业艰难的罪魁祸首。盲目地增加专业设置,盲目地扩招人数,三四年后,这一批批毕业生却落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圈子,扩招,终究要与就业艰难划上因果关系。
突然想起老毛时代,那个“人多力量大的”的英雄崇拜主义时代,中国成千上万的家庭疯狂地生产人口,直至最后人口膨胀了,力量非但没有“大”起来,反而拖跨了经济。拿这个对比,似乎没有太大的偏差。
“大学扩招=就业艰难”并非人们所愿意看到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观念仍旧十分浓烈的现代家长,无不希望的子女能够挤上高考的独木桥,读上大学。在他们的观念中,不上大学,工作就难找。尽管在当下,上了大学,工作同样也难找!
网络上流传着这样的一句话:上大学,后悔四年;不上大学,后悔一辈子。
果真如此?
其实很难辩论。该不该上大学,是不能光凭就业难易给予定论的。毕竟上大学,并不仅是为了以后有份好的工作,有条好的出路。
再说了,决定工作和出路的因素很多很多。我们不能仅凭借上了大学就想有份好的工作来说明什么。尽管现实中多数人们的想法往往是如此的。初衷错了,也就容易使自己对曾经的那份选择产生深度质疑,以致酿成很多悲剧。
上了大学,却遇到了就业艰难的现象,确实多少有点凄凉。可事实上,如果冷静一想,心态一转,其实找工作也不是那么难的一件事。所谓:事在人为。环境再怎么不佳,我们照样能够圆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愿。
如此说来,大学就业难,并非扩招之过!
——2008-2-23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