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雪峰

拜谒雪峰

洋浦港散文2025-10-16 04:39:12
这次义乌活动,我最渴望去的地方就是冯雪峰故居。冯先生的人品让我仰慕,而他的作品也是我们后学者所仰视的。冯雪峰的故居,位于义乌市南面20公里外的赤岸镇神坛村。在义乌同仁热情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向赤岸行进。
这次义乌活动,我最渴望去的地方就是冯雪峰故居。冯先生的人品让我仰慕,而他的作品也是我们后学者所仰视的。
冯雪峰的故居,位于义乌市南面20公里外的赤岸镇神坛村。在义乌同仁热情的带领下,我们驱车向赤岸行进。正是仲春时节,一路上但见麦子青青,苜蓿兴旺,豆花的香气一阵阵扑鼻而来。远处群山起伏,如奔马,如鲸舞,还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庄严和神秘。我的脑海里跳跃出冯雪峰《灵山》里的零星诗句:
从这山,我懂得了我们为什么奔赴那悲剧而毫无惧色,
从这山,我懂得了我们生来就为世界的理想的实现,
从这山,我看见了我们这一代人的真实的灵魂;
他永远被人类自己的伟大不屈的力所旋动,
他永远渴血似地渴求着这力的奇异的美。
一座不屈的山!
第一次听闻冯雪峰这个名字,我还是个十一二岁的孩子。这年的秋天,我刚踏进中学的校门,就被排山倒海的大字报给淹没了。我看到了一个个“右派”分子的名字,他们名气很大,有的简直如雷贯耳,其中就有“冯雪峰”三字。他们都被脸谱化、妖魔化了。我太小,并不懂大人们之间的事,只觉得害怕,非常非常地害怕。一直等我长大成人,我从不同的渠道了解了冯雪峰,才发现他内心是何等的丰富,领悟到了他为了党的事业,为了解放全人类所付出的一切和英勇不屈的精神。
车子到了赤岸镇,拐了个弯向西,再走3公里,泊在神坛村的村口。抬眼望去,神坛村四面环山,山虽然不高,但层峦叠嶂,秀丽苍翠。神坛村并不大,村里的房舍错落有致,绿树掩映,青藤缠绕,充满了乡居野趣,颇有孟浩然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意境。一条清澈见底小溪绕村而过,流水铮铮淙淙,似泣似诉。
雪峰先生的故居是一个古老的四合院,坐北朝南,粉墙黑瓦,系典型的江南民居。门前有雪松两棵,显然是后人种植的,铁枝铜干,高大茁壮。大门右侧立一碑,碑上是胡耀邦题写的“回忆雪峰”四个字,墙的西侧嵌一黑色长方大理石,阴文的“雪峰故居”,则是雪峰的好友丁玲的手笔。
踏上三级台阶,我们进了故居的大门。老屋二进三开,二层楼房,左右厢房齐全。南向的梁头,都有一个雕刻别致的“马脚”,透着讲究和结实。义乌的朋友告诉我,冯雪峰出身于农家。我想,冯家的祖辈应该是耕作勤勉、治家有方之人,不然砌不了这样的一座楼房。
冯雪峰从小就下田干活、上山砍柴。他9岁才进蒙馆开蒙,16岁小学毕业,以全县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金华师范。像所有的农村孩子一样,尽管要去上学,但还得起早贪黑地帮父母干些零活,农忙时节,更是要扔下课本,全身心地参加抢收抢种。
我环顾这座建于清宣统二年的老宅,雪峰曾在这里生活,在这里读书,在这里躲避敌人的追捕,也在这里完成一本本的革命著作。冯家几起几落,生生死死,历尽沧桑,老屋是最好的见证。老屋的梁、柱、门、窗,都被岁月打磨得圆润了,泛着着幽暗而深邃的光泽。
倏忽之间,老宅已是98高龄了。
天井里,冯雪峰的塑像巍然屹立,显出沉静和刚毅,他的眼神深刻而锐利,仿佛在拷问着什么。我的目光与他的视线对接,慢慢地,仿佛达成了一种默契。厅堂的正中,挂着雪峰的遗像,那是先生晚年的照片,先生容貌端庄,神态平和,透着斯文和慈霭,还有些许病容,亲切如同我的爷爷。遗像两边的挽联写着:生为人杰捍卫党的旗帜,死犹鬼雄笔扫尘世妖狐”,让我猛地忆起他不是我爷爷,而是革命先驱,是为党的事业出生入死、九死一生的英雄。
屋子的四角,有四架楼梯,引导着我们从不同的方向上楼。楼梯已十分陈旧,有的地方出现了空档,我们小心翼翼地拾级而上。楼上是展览馆,每一个房间里都有雪峰先生不同时期的活动资料和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文化界名人的题词挂得琳琅满目。我抚摸着先生生前用过一几一案,仿佛感觉到先生的余温,一笔一砚,似乎还留着先生的气息。冯雪峰先生就是在这里接受先进思想,撰写、翻译出一本本诗歌、寓言、论文与小说。
我们阅读着各个时期的资料,阅读着冯雪峰的生平。他原名冯福春,生于1903年,1919年高小毕业考进金华省立第七师范学校,改名为雪峰。因为参加了五四运动,就被学校开除了。我以为,雪峰有着山一样的伟岸,也有着水一样的柔情。1921年他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与朱自清等人创立文学社团晨光社,开始创作新诗,1922年,他组织新文学史上著名的诗歌团体——湖畔诗社。我曾经读了他和潘漠华、汪静之、应修人合著的《湖畔》;我也曾经在西湖边上,看到了湖畔诗社纪念馆,外面就是西湖的烟波。冯雪峰及其湖畔诗人的作品,力求表达“我们歌笑在湖畔,我们歌哭在湖畔”,“树林里有晓阳,村野里有姑娘”,有着南方诗人如水一般细腻的情爱之美。
冯雪峰为代表的湖畔诗人,与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完全不同,潘漠华和应修人为了革命事业而壮烈牺牲,成为名扬青史的烈士。冯雪峰与柔石烈士也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冯雪峰既是朱自清、叶圣陶等人的学生,也是鲁迅的学生和战友。他与鲁迅一起编辑出版《萌芽》月刊,筹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27年6月,他加入光荣的党组织,1931年任“左联”党团书记、中共上海文化工作委员会书记,编辑出版《前哨》杂志。1933年底到江西瑞金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1934年参加长征。在作家队伍中,冯雪峰是唯一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后来他不满王明的路线,回到了家乡,在这座老屋里创作有关长征题材的小说。但是,50万字的《卢代之死》,却在文革中付之一炬,这是党史,同时也是现代文学史一个巨大损失,叫人痛心扼腕。
我想起80年代曾看过一部《上饶集中营》电影,那就是雪峰根据自己在上饶集中营中一年零11个月的生活亲自编剧的。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冯雪峰就在神坛村这座祖宅里被国民党宪兵逮捕。在金华关押的三天期间,宪兵连长对他说,只要登一个启事说明自己与共产党新四军没关系,就可以释放,但被冯雪峰严词拒绝了。几天后,他就被押到江西,身陷“人间活地狱”的上饶集中营。非人的生活,狱卒的苛待,他的健康每况愈下,他被传染了回归热,高烧烧得他死去活来,幸好友人托关系买了几支六0六针剂,才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