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蟠晓渡观音阁
斜阳将一抹殷红铺在犹如明黄绸缎的长江上,一艘轮船驶过,涟漪顿起,接着浪波滚动,浪尖举着这抹殷红朝着离南岸不盈一里的江中石矶奔去,霎时,波浪撞击着这蜿蜒如龙的石壁,溅起的浪花与石矶上的亭台楼阁被夕霞点染
斜阳将一抹殷红铺在犹如明黄绸缎的长江上,一艘轮船驶过,涟漪顿起,接着浪波滚动,浪尖举着这抹殷红朝着离南岸不盈一里的江中石矶奔去,霎时,波浪撞击着这蜿蜒如龙的石壁,溅起的浪花与石矶上的亭台楼阁被夕霞点染,下游不远处静静矗立的鄂黄大桥宛若一桢古朴的背景,将这江中的美景绘成一幅生动的长江日暮图。这温婉亮丽的景色是不能与三峡的惊涛拍浪相比,江水流经到吴王古都后仿佛是一个听话的小姑娘,一改昔日毛孩子的野性,安安静静舒舒缓缓饱览两岸景色,然后心满意足地朝东流去。此时建在江中石矶上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阁”的观音阁更像是一位慈祥的母亲,看着孩子从身边欢快的跑过,然后回首与江北的赤壁遥遥相望,或许他们正在为流逝的岁月默默感慨。
一座屹立在江中的巨大石矶,在波涛汹涌的江水中独立南天,砥柱中流,被赋予众多的神奇故事与传说,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而在这岛上构建的人文景观,又被历代文人墨客赞美讴歌,留下一笔又一笔文学瑰宝。虽然无法考证“周回七十丈,冬出夏没”的石矶形成于何年何月,但“隆隆起江中,去岸不盈一里,石势蜿蜒如龙,因名”,道出了这石岛在江中的形态。据史料记载,吴王孙权称帝前,于公元221年由公安县迁入鄂县,并用“以武而昌”的霸业雄心改鄂县为武昌。传说有黄龙盘踞在这块江石上,积日方去,因此这江中的石岛被称为“龙蟠矶”,而孙权也因为石矶上黄龙的出现坚定了称帝的决心。
若从江心远远望去,龙蟠矶更象一只伏于水中的海鳌,高高昂起的头上顶着一座气势恢弘的楼阁。相传古时观音菩萨踏着祥云四处巡游,当来到古城武昌后,看见这里江水泛滥,百姓深遭水灾之苦,便请求玉帝派兵把守,玉帝遂传旨东海龙王,龙王谴海鳌前往。海鳌接令后沿着长江朔流而上,在武昌县城的北门江心定居下来,瞪着一双巨眼怒视着江水,并随同江水一起涨落,由于神鳌的看护,果然江水泛滥的情形逐年减少。
最早在龙蟠矶上创建楼阁的据传是宋代,因没有文字记载,无法得知何人。有文字记载的龙蟠矶上的观音阁,系元代监邑铁山(蒙古人)始建,观音阁上有梵宇题的匾额:观音阁。观音阁修得壮丽辉煌,卓立江心,若是登临阁上,俯看过往船只,远眺两岸美景,也许无限感慨也会随着这江水滚滚而来。明朝王廷陈在《夜酌龙蟠矶头》诗中为这天然的美景写下了如此诗句:大江之半石嵯峨,石上楼台荡碧波。沙鸥凫鹚依槛泊,月明舟楫逼筵过。中流疑接鲛人室,深夜犹闻渔父歌。危坐转惊银汉上,幽栖翻压碧山河。
关于龙蟠石的民间传说颇为神奇,民间流传着“观音阁观音阁随水涨随水落”的民谚,由此可想到无论水涨多高,因为观音阁是神鳌驮着的,它可随水起落,江水淹不进这观音阁。龙蟠矶上还有两个石臼,据说是神鳌的两只眼睛。它位于观音阁前龙蟠矶头的迎浪矶上,现今直径大约三十厘米左右。传说观音阁建好后,西山灵泉寺派出一位僧人守护,不时有一些香客上去进香许愿。观音感念僧人的虔诚,为免他劳舟登岸购油盐之苦,让神鳌的一只眼睛出油,一只眼睛出盐,供给僧人和香客食用。有一天,一个云游的道人路过武昌,看中观音阁这块风水宝地,登上去借住,僧人接纳道人的寄居。僧人念经,道人修道,互不干扰。道人生性懒惰,从不做饭,而僧人却毫无怨言,做饭前提着两个竹筒子出去,又带着两竹筒子油盐回来,用此做菜烧汤。道人想到僧人没有登岸去,这龙蟠矶上哪有购油盐的地方。他非常好奇想探个究竟,一日蹲于石丛,看到僧人在两个石臼中各取一些油盐提回。待僧人走后道人跑上前去观看,却是光凸凸的石臼什么都没有。道人问僧人这油盐臼的来历,僧人低头念着阿弥陀佛,避而不答。
一日观音阁来了六人,僧人提着两竹筒子来到石臼前,口中祷告:“阿弥陀佛,岛上又另来六人,请另赐六份……”原来这石臼里所供给的油盐是观音阁有多少人,它就出多少油盐,观察数日之后道人脑子一转,我若把这两石臼凿大一些,出更多的油盐,拿去卖钱,那岂不发财了?于是道人乘僧人登岸去市中心购买供品的机会,挑着水桶拿着铁锤和凿子来到油盐臼旁凿了起来,凿了几个小时才凿大些许,忽然空中传来“阿弥陀佛”的声音,他全然不顾,心中只想着把臼凿大一些,让里面的油盐全部流出来。再一声“阿弥陀佛”后,一个霹雳打来,铁锤重重砸在他的脚上,然后是电闪雷鸣,倾盆暴雨直泻,道人什么都顾不得,抱着受伤的脚逃回观音阁。正在市中购物的僧人忽见晴天突起风雨,心中一惊,暗思观音阁肯定出了事,带着购买好的供品,米和菜都来不及买,来到江边,那渡江的小舟还在岸边随风飘摇,仿佛在等着僧人,待他过江后那只小船随着波涛汹涌的江水漂走了。僧人登岸后,风停雨歇,他直奔那两只石臼,昔日三十厘米左右的石臼如今被凿成碗口大小,旁边丢着水桶和铁凿子。那油盐臼见了僧人先是漫出一汪清水,接着是浑浊如泪,僧人尝了尝十分苦涩,他立即伏在油盐臼上痛哭起来。回到观音阁,的他看到道人在那里抱着脚喊疼,霎时僧人什么都明白了。由于油盐臼不再出油盐,僧人也不下厨做饭,两人空腹打座,忽同做一梦,梦见神鳌的双眼被凿瞎,道人惊醒,僧人心中倍感歉疚,圆寂而去。饥饿难忍的道人想登岸而去,无奈登岸的小舟不见踪影,他站在迎浪矶上向过往的船只求救,一个浪头打来,把他卷入水中……从此,龙蟠矶上的两臼不再出油盐,而屹立在神鳌头上的观音阁再也没有随着江水起落。
不再随着江水涨落的观音阁从此饱受洪水的侵蚀,始建于宋代形成于元代的观音阁,历经沧桑,屡建屡毁。《鄂州文化志》载:“石上有龙蟠矶寺,俗名观音阁。元.监邑铁山建。明弘治初(公元1488年)僧觉寿募修。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毁,知县许穑卿重修。清.邑人周庭举、郑履中、大学士官文等先后进行过维修。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民间两次捐资进行维修”……现存的观音阁为清代建筑,公元1933年又重修,长24米,高14米,整个建筑占地面积约二百余平方米,以红石青砖砌就,与龙蟠矶巧妙地融合为一体。若从南侧登临,沿着石级进入小蓬莱门,便到达东方朔殿堂,其为观音阁前殿,亦名祖师殿,开有二门,朝南一门为刚进入的小蓬莱门,正西为观音阁正门,门匾额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