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鬼文化

“中元”鬼文化

孤直散文2025-03-18 12:23:58
农历的七月半,是道教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木莲救母,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种说法:地藏菩萨的母亲去世后,被打入地狱,受尽折磨。菩萨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就在七月十五,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
农历的七月半,是道教中元节。关于中元节的传说有许多版本。木莲救母,就是其中之一。还有一种说法:地藏菩萨的母亲去世后,被打入地狱,受尽折磨。菩萨看到母亲受罪,心中不忍,就在七月十五,把牢门打开,放他母亲出来。看来亲情的确是一道坎,连菩萨也会徇私。但狱门一开,满世界的小鬼也统统跟了出来。所以就有“七月半,鬼乱窜”之说。中元节祭祀,祭的不是神而是鬼,是从地狱里跑出来鬼。有故去的先人,也有没有亲人的孤魂野鬼。菩开启了地狱之门,符合中国儒家传统的积孝亲行善的理念。于是七月十五日就逐渐演化成了宏扬佛法的“孝亲节”。
可见中元鬼节,是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敦孝、慈善相联系的。一个民族的习俗,反映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和观念。2010年5月18日,“中元节”被列入中国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过七月半”依然流行,城里就冷淡得多了。 
中元节从农历7月13到7月18共5天,这5天,地狱里的鬼可以在人间享受祭祀。也许这是地藏菩萨给鬼放的探亲假吧,在佛教教义里。罪是可以通过行善救赎的。安徽九华山的地藏殿里有这样一副对联:“渡尽众生,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是地藏菩萨给自己定下的一个目标。即,普渡众生,教化人性向善;清空地狱,使孤魂野鬼都得超生。这幅对联其实反映了人性光明,希望永远消除邪恶的良好愿望。
我国的鬼节文化源远流长,对鬼的祭祀,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属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元节”就是一个有着较大影响的民俗活动。清代诗人庞垲有一首诗:“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这首诗给阴森的鬼节,增添了许多人情味,很有点元宵月夜的味道。民间的习俗有着它的历史传承,我们不要总把它和迷信连到一起。
人生的最终目标是坟墓,这句话似乎殆丧,但却很有哲理。有什么人能躲过这条黄泉路呢!相濡以沫的老伴已经走了十多年了。真所谓西风漫卷时光碎,帘帷轻飘送黄昏,飞花常伴离人泪,残暮微雨夜未央。生老病死是一种自然规律,但面对死亡,有几人能做到坦然呢!死亡终归是生命最终的归宿,人生不可能永远厮守。生死诀别谁都无法幸免,生死匆匆,唯有不息的思念缠绵于活者心间,久久不能飘散。我从来没有在中元节给父母、妻子焚化过纸钱。所谓“百善孝为先”,没有孝又如何谈得上善,这使我常常自责。但我也会这样自我解脱,“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天下无孝子。”我不知道那个世界是否存在,如果真有,似乎也增加了一点期望。阴阳相隔,总也有相聚的时刻。到了那个世界,不就可以长相厮守了吗。
“上界秋光净,中元夜气清”,虽然中元节夜空的月和中秋一样明亮,但闪烁在野地里的纸钱火苗,却在诉说着这是一个心灵暗淡的日子。这一天,熙攘的世界有点冷。一个人静静地坐在电脑前,望着窗外的清冷秋雨,仿佛灵魂的思绪,已经飞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是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但却是人生最后的归宿。夜阑无声,敲击键盘的滴滴笃笃声响,显得那么清晰。似乎就是僧人的梵音清唱。寄托着生者的思念,亡者的祈祷。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