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制家谱

印制家谱

岁金散文2025-03-22 21:20:22
天下姓氏各有其源,张氏也不例外。而各姓氏的家谱传承,记载了家族的延续过程,使后辈能够清楚地查阅到自己的出身和祖辈们为家族的兴盛所作出的努力。几千年来,这种传承方式久盛不衰,渐渐发展成了一种寄托着后辈对
天下姓氏各有其源,张氏也不例外。而各姓氏的家谱传承,记载了家族的延续过程,使后辈能够清楚地查阅到自己的出身和祖辈们为家族的兴盛所作出的努力。几千年来,这种传承方式久盛不衰,渐渐发展成了一种寄托着后辈对先祖先贤深厚情意的民族文化。2008年秋,叔父有意印制一部张家家谱,为了搜集资料和素材,从千里之外的塞外名城张家口匆匆赶回了故乡武安市儒山。
河北省武安市儒山村张氏族谱,从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开始有了文字记载,追溯到明朝洪武年间,有祠堂碑文实证。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祖碑两座家谱逐一面,曾经受到损坏。公元1998年,续写了从廿世桂字至廿四世中字的家谱,公元2003年修复毁坏的碑一座。但是,一直没有纸质书籍为族人提供方便。
儒山村距邯郸30多公里,因我们家现住邯郸,叔父这次先到邯郸,然后同父亲一起赶回故乡,二人不辞辛苦,背着手提电脑、数码相机、录像机等一些必备品,重十几斤的东西,东奔西跑。他们的身影忙碌在县里、大队村委、张家祠堂,拍照片、摄像、走亲访友。一住就是十几天,把祠堂里的家谱用相机一一拍下来,再逐一认真核对,由于年代已久,有些字迹看不清,为了防止回去后不好辨认,就用笔先记录下来,实在看不清的先用方框代替,待以后确认后再添上,两位老人忙起来时顾不上喝水吃饭,连续工作到深夜。整理完资料,回到邯郸整个人都瘦了。我看着很是心疼,父亲和叔父的行动感动感动着我。叔父告诉我说:“身为本宗之后,只想着能为张氏族人作点事情,能把家谱重新编辑整理,编撰成书令更多的张氏宗亲看到自己的家谱,也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历史的印迹,也算是为祖宗尽忠尽孝尽力了,自己快要退休,发挥点余热做些有意义的事情,感觉很欣慰。”听了叔父的话,肃然起敬。要知道叔父从搜集资料到整理素材,编辑书稿,请名人撰写书名到编审出版成册,都是他个人出资。此次印制的家谱,是由父亲他们“光”辈“政通仁和”四兄弟和其姐妹先娥和香娥二人合力进行的。并且得到了族人的鼎力协助。这次还把碑文和幔帐做成图片放进了家谱中,更能详细具体的叙述家族的历史。
虽然我是张家之女,但我也是张家后代。自古以来一直是重男轻女,家谱只记录家族中男人的名字,从来不记录家族中女人的名字。而这次叔父编写的家谱中将要一改旧习,顺应了时代的变化,针对现在的一孩化改革现状,不论男女一概编写到家谱中,更体现了男女平等的思想。我闻听更是高兴了,马上加入进来,全力支持。叔父返回张家口后,就开始了紧张的编辑中,我们通过网上邮箱开始互通信息和传递资料,当叔父编制好一部份内容时,就会发回来征求父亲和我的意见,如需要一些资料我们会及时回复。还有就是出现了一些遗漏的资料,又由父亲和大姑再次返乡搜集。
此时,从好友春雨那里得到消息,张氏恳亲大会于2009年5月在清河举行,届时将有海内外的张姓族人齐聚清河祭祖的盛况。追溯张氏家族辉煌的历史渊源。几千年以来,张氏始祖挥公以及他的子孙后代在清河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着,历史上的张姓族望人盛,名人辈出,成为了中华第三大姓。我随即把清河县网址发给了叔父,他闻讯非常高兴,希望能来参加这次盛会,这对编辑此家谱会有很大的帮助。
目前,此书还在编辑中,我想代表张家子孙(尽管我不能代表什么),但我还是想对叔父一直以来,夜以继日的付出和默默无私的奉献精神说声感谢,期待书能早日出版,对张氏家族悠远历史的叙写和传递起积极的作用。
在此为叔父编印的《武安儒山村张姓家谱》一书题诗一首:
千里寻回故里新,祠堂祭祖拜宗亲。
赤诚心曲风中叙,家谱重叠忆旧音。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