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烟往事
每年的清明节与农历十月初一,总要回石坪的老家,为父母亲上坟烧纸。托改革开放的福,老家通了公交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到。汽车驶入石坪境内,看着窗外景物,总会怅然勾起童年的记忆,心就阵阵发烫。真是山呼水唤云烟
每年的清明节与农历十月初一,总要回石坪的老家,为父母亲上坟烧纸。托改革开放的福,老家通了公交车,不到半小时就能到。汽车驶入石坪境内,看着窗外景物,总会怅然勾起童年的记忆,心就阵阵发烫。真是山呼水唤云烟过,童年往事心头生。
当汽车即将进村时,我总会下意识朝了路右边原来的大西盆旧址看。因为那里有一个洞,洞名叫胜天洞。回村时,洞口往往被堆积的土渣遮住半截,勉强能够看到洞两旁镌刻出水泥字对联:“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它取自毛泽东1959年6月写的《到韶山.七律》,用红漆涂过,至今依然能看出它殷殷红色。
看到它,我就联想到三十年前的那个初春的夜晚,十一个村民在修此洞献出了自己鲜活的生命。
时间会冲掉一切,村里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即便从长辈们那里听说,也会淡漠得多。可它毕竟与村里一段历史密不可分,是那么深地烙到我的心上,历史的伤痛不应该遗忘。沉淀就是凝缩,钟乳石的仪态万方就成型于日积月累。
让我把那沉淀的岁月捞起,翻开那快要忘却的记忆吧。
一
事情还要从石坪村学大寨说起。
当时石坪村是昔阳县有名的学大寨的先进典型,与南垴,厚庄、西固壁,南营等村齐名。而因何而跻身典型行列的呢?是因了修涵洞造农田。学大寨要搬山填沟造平原,而石坪村土地几乎全是在坡上,造不出什么平原来,只有在河沟里造。为防止地被河水冲掉,就须先璇起石洞,让洪水从洞下流,上面填土造田。
大寨还有一条经验就是要先治坡后治窝。在上世纪的1963年大寨遭受特大洪灾后,庄稼、房屋损失惨重,陈永贵便要村民白天先抢救倒伏的庄稼,晚上回来再修倒塌的窑洞。大寨出名后,这条经验首先在昔阳推广开来,石坪村自然要学习。
人们对石坪习惯的叫法是石盆。意即村里像个石盆。地势很低,四面是山,有两条季节河要穿村而过(一条是大沟河,另一条就是沙沙沟河)。下雨时发洪水,山洪的大小便决定了村里受淹的程度。小时候,一下大雨时,我与几个哥哥们便相跟着到前头河去看洪水。河道在村中央,洪水就在住户家门前流过,很吓人。不过一般是不会进水的。
学大寨开始后,陈永贵到了石坪村。当时村书记陈有堂与他一起参观了璇洞造地工程。工程的宏伟,让陈永贵也赞叹不已,更刺激了陈有堂的信心。治坡与治窝同时进行。
为了盖大寨那样房子,便开始了石坪有史以来的大拆迁。那时的拆迁可是没商量。只有服从。否则会戴上反大寨的黑帽的。没有一人能够承受得起,帽子一戴上,会招致精神压力与超负荷的苦力,只好逆来顺受。于是拆迁便从原来的一个极具建筑特色的“三阁”开始。我至今也不知道它建筑于哪个朝代。下面有三个弧形洞,洪水从下面流过,上面是庙,青砖青瓦,屋檐高挑,要是保留到现在,定然是一个文物保护遗址。从它开始,经过“黑阁”,直达沙沙沟,街道全长四百米。在中段像人字一样岔开一条腿。村中央的一户姓陈的房舍,是全村最具特色的建筑群。它的街门,窗户的各式花棂,隐璧砖雕,左右的套院,透出大户人家富庶与阔气。要是保存到现在,列入“大院文化系列”定然无疑……随着这两处建筑的拆掉,其它的就不足为惜何足挂齿了。
二
现在你到石坪,公交车就停在当时陈家大门所对的街中央,你会感受到当年学大寨豪气。在街下面,是石头璇的洞,沙沙沟河流出来,从洞下钻过去,出口就到了村前头。而人字岔上的大沟河洪水流量大大超过沙沙沟河。修胜天洞就是为了让大沟河改道,把原本流经村里的水引到村外。
老天好像专门添乱一样,那年的七月六日,突降暴雨,不到半个小时,降雨量约有一百多毫米,山洪像脱僵的野马冲下来,胜天洞未修好,洪水沿着故道,穿村而过,街道便成了河道,骤然而来的洪水让村民们措手不及,因跑不及,有的便站在窗台上,有的趴着窗棂。当时村里已经是学大寨的典型了,正赶有辽宁的参观团,他们有好水性,救出了不少村民。只有一个小孩被洪水冲走,而这个孩子恰恰是村里一个地主的孙子,大人自然不敢因此而闹事。压力大大超过了亲人失去的悲痛。洪水过后,窑洞里是被水漂起来又倒下的缸,窑洞里是半尺深的淤泥,被褥、盆盆罐罐一片狼籍……
这是一个警示。石坪学大寨,坡与窝的治理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它告诉人们,要想洪水不进村,就必须给它找路,否则只就会受到自然惩罚。
决策者们便开始加快了修胜天洞的速度。在冬天,村里开始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人民战争,借助的依然是学大寨的动力,战场摆到了两个地点:一是在大沟河,一是在胜天洞的工地。
非常时期便有非常的创举。既然是人民战争,就要以军事化的行动来统领一切。凡清晨上工,便有“司号员”在全村的制高点吹军号。在夜色还未褪尽时,那嘀嘀达达的号声蘸着寒风悠扬而无情地撕裂了拂晓前的宁静,村民便在酣睡中惊醒,拿了工具揉着惺忪的眼睛就上工。不管下雪,不管天气如何冷,在第二遍号声响过必须赶到工地。在进入工地时,有专门的人站岗,假如第二遍号声响过后未进入工地,便要被挡回去。不在工地劳动,要被扣除工分,而工分则是村民们的生命,要靠它分粮食,你能不抢时间吗?
沿沟二三里路的劳动工地上,璇洞、运土,放炮,推土……早午饭,要在工地吃,自然也有大寨铁姑娘们的冰渣饭。在当时,一年吃不到几顿白面,在劳动工地只有粗粮。饥不择食也会产生一种香,说香是需要勇气或者是聊以自慰吧。
极端的高压下产生英雄的机遇会多。正如人们所说的乱世出英雄。村里的翟国亮老人便是一个。她是烈士的母亲,一个小脚老人。在会战中起到了榜样的作用。她一样在冰天雪地里干活,带动了村里的另外六个老人。人称“七老人”闻名全县。在工地她晕倒了,醒过来依然要返回工地,这是多么感人!有这样的人带头,别人还能说什么!干吧,劳动吧!只要还有一口气。当时流行的一句豪言壮语是:土不埋脖子一直干。
而在晚上收工回来后,要继续加班干活,当时叫“跃进”。取自大跃进的跃进。这是在那个特殊
版权声明:本文由sf999传奇新服发布网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